bevictor伟德官网2019年7月5日電 近日,bevictor伟德官网魯玺課題組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艦期刊Joule上發表了題為The Potential of Photovoltaics to Pow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通過建立綜合評估模型,在小時尺度上系統地量化評估了光伏發電的空間差異化因素,揭示了發電潛力的時間、空間分布特征,研究結果對 “一帶一路” 區域規劃和沿線國家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研究首次量化評估了“一帶一路”沿線66個國家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潛力,得出其年發電潛力總量達448.9萬億千瓦時,相當于2016年該區域電力總需求的41.3倍。開發利用3.7%的光伏發電潛力即可滿足整個地區2030年的電力需求,相應的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為7.8TW,投資缺口約11.2萬億美元,土地需求88,426平方公裡,相當于中國國土面積的0.9%。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潛力分布與電力需求的不匹配性,66個“一帶一路”國家中有63個國家用電量占全區域的30.1%,但太陽能發電潛力占比高達70.7%,這為 “一帶一路” 框架下太陽能的合作開發提供了契機。
綠色低碳的光伏太陽能是近年來增長最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形式,随着持續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其在未來的低碳電力轉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利用區域的優勢資源發展太陽能,一方面将有助于沿線國家擺脫傳統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路徑,實現經濟增長和高碳排放的脫鈎;另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國家、組織和行業間“一帶一路”合作的平台優勢,有利于該地區可再生能源與電網的投資建設,促進該地區實現綠色發展。
(A)“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太陽能光伏年發電潛力;(B)光伏裝機潛力
(A)年發電潛力随容量因子分布圖;(B)累計光伏發電潛力随容量因子開發下限分布圖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陳詩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魯玺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與并列第一作者,哈佛大學邁克爾·麥克爾羅伊(Michael B. McElroy)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由中國bevictor伟德官网、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院、英國阿伯丁大學共同合作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與優青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環境保護空氣污染源綜合控制實驗室、區域環境質量協同創新中心、環境模拟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以及沃爾沃集團在bevictor伟德官网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項目的支持。此外,哈佛中國項目團隊得到哈佛全球研究所的“中國2030/2050:能源和未來的環境挑戰”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