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UNEP中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
1995年9月18日-23日,《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簡稱“巴塞爾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在中國建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管理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以及廢物産生減量化的培訓和技術轉讓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局環發[1997]669号批準在bevictor伟德官网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危險廢物管理培訓與技術轉讓中心(以下簡稱“亞太中心”)。2011年,經國務院授權,環境保護部部長代表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巴塞爾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代表巴塞爾公約締約方大會簽訂《關于建立巴塞爾公約亞洲太平洋地區培訓和技術轉讓區域中心的框架協議》。亞太中心(稱作“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以具有區域職能的國家機構的形式自治運行,是全球14個巴塞爾公約區域和協調中心之一。
巴塞爾公約締約方大會确立亞太中心的核心職能包括培訓、技術轉讓、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宣傳活動。生态環境部确立亞太中心的職能包括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支撐及履約支持,開展全國危險廢物培訓和戰略研究等。在<2013-2014><2015-2018><2019-2022>連續三次全球巴塞爾公約區域中心和協調中心的評估中,亞太中心均獲得滿分100分的優異成績。
2002年以來,亞太中心支持我國政府參加曆次巴塞爾公約締約方大會和工作組會議談判,自2016年開始支持參加聯合國環境大會談判,以及《關于汞的水俣公約》、塑料公約談判工作。建立巴塞爾論壇,促進信息交換,逐步引導區域履約和發展方向。發起固體廢物管理與技術國際會議,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九屆為公約發展、履約以及國家固體廢物管理提供平台。支持我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承擔幫扶指導、标準研究、國際宣傳、技術方案編制等多方面任務。發展無廢國際城市網絡,宣傳、推廣我國“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和經驗。從國際公約、國家塑料污染防治政策、回收利用技術、地方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支持全球禁塑限塑工作。從國際公約、國家政策制定、技術研發、工程示範、國際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支持全球電子廢物治理。
http://www.bcrc.cn/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地區能力建設與技術轉讓中心
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地區能力建設與技術轉讓中心(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是根據《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由中國政府于2006年11月提名, 2007年4月30日-5月4日的斯德哥爾摩第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名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為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2008年4月在斯德哥爾摩公約秘書處對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其依托單位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開展斯德哥爾摩公約政策、技術、能力建設和履約工作等評估的基礎上,于2009年5月4-8日召開的第四次締約方大會批準成立。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以培訓、技術轉讓、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宣傳活動為核心職能,協助區域内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實現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各項目标。
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通過實施區域和國際項目,為亞太區域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所需的管理政策、機構能力、專業知識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每兩年組織召開的區域化學品論壇以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的重難點議題、國際化學品領域的新興議題為主題開展研讨,解決區域國家面臨的主要履約難題。在國家層面,自2009年以來,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支持我國政府代表團參加了曆次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大會談判,自2015年開始支持我國政府參加國際化學品管理戰略方針(SAICM)談判,以及2020年後化學品和廢物健全管理的重要框架,即“全球化學品框架”的談判,是我國在POPs和化學品相關國際公約和框架等談判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每年組織召開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已成為國内研讨POPs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展示POPs分析和控制的高新技術與先進産品的高層次交流平台。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先後開發POPs清單方法學、痕量POPs檢測方法、POPs釋放機制、新污染物治理相關技術和政策等研究。
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在POPs和化學品領域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為亞太區域國家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和化學品管理提供必要支持。在巴塞爾、鹿特丹和斯德哥爾摩公約聯合締約方大會組織的三次(<2013-2014>和<2015-2018><2019-2022>)對全球17個斯德哥爾摩公約區域中心的評估中,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中心連續三次獲得第一名,具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
http://www.bcrc.cn/
政府批建科研機構
環境模拟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環境模拟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是我國環境領域最早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1989年經國家計委批準立項,1991年開始建設,1995年通過驗收,向國内外開放。在2015年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三十年來,實驗室一直瞄準環境領域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承擔了一批國家環境領域的重要科研任務,充分發揮聯合實驗室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通過協同創新,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理論及技術突破。2015年以來,以第一單位累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在國家科技發展、生态環保相關重大戰略實施以及國家安全保障中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有力地支撐了依托單位環境學科的發展,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2個A+、2個A的優異成績。構建了多層次産學研合作平台,成效顯著,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明顯,有力地促進了環保領域龍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人才隊伍持續優化,擁有一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和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國家重大環保咨詢及科技規劃中發揮重要智庫作用,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已成為我國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科學技術創新、培養高級人才和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原煙氣多污染物控制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工程中心”)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由教育部組織實施,bevictor伟德官网聯合國内優勢科研單位及各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建設,基礎研發中心建在bevictor伟德官网校内,工程化研究中心建在江蘇鹽城環保科技城。于2021年3月順利通過驗收,同年7月納入首批新序列管理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嶽光溪、賀克斌領銜,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俊華教授任工程中心主任。
該工程中心圍繞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和實現碳中和為目标,面向鋼鐵、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電力等行業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治理技術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設了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應用研究平台,支撐開展細顆粒物高效捕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減排與資源化、重金屬減排及資源化、揮發性有機物控制及資源化、高效碳捕集技術及資源化、煙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減排工藝集成及優化、大氣污染物大數據分析和碳交易核算等技術研發和工程化。着力解決大氣環境和碳減排面臨的難題,提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重點行業高質量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與環境國際研發中心
新能源與環境國際研發中心(國合基地)是bevictor伟德官网2007年12月申請并經科技部批準建立的國家13所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之一。基地面向我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結合環境學科的國際前沿,遵循“創新、務實、開放式、國際化”的模式,組織開展與國家和全球環境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創新研究,為學院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環境污染控制和新能源技術與管理經驗發揮着重要作用。基地設主任1人,由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兼任,主管科研副院長負責基地日常協調工作,并設秘書1人。
學科積澱深厚,師資力量雄厚。基地形成了求真務實、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學術文化,擁有以錢易、郝吉明、曲久輝、賀克斌院士為學術帶頭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72%教師具有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或10個月以上科研經曆。
“頂天立地”并重,服務國家戰略。基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有組織科研,突破核心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瓶頸,為實施“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污染防治攻堅戰、履行環境保護國際公約、開展新冠疫情環境應急攻關等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服務。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氣複合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污染物遷移轉化與環境效應、水質安全保障理論與技術、生态過程與管理、環境監測與模拟等。
構建本研全英文課程體系,加強學生國際勝任力培養。基地與耶魯大學、巴黎高科等歐美頂尖大學開展對等合作,每年向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派出學生參加競賽、國際會議、短期課程、學術交流、文化交流、海外實習等各項交流任務,持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空地一體化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研究平台(北京“環境腦工程”)
bevictor伟德官网空地一體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研究平台(環境腦工程)位于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為科學城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之一,由bevictor伟德官网、北京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雙主體”共同推進。項目總投資4.87億元,總建築面積3.33萬平米,主要新建綜合實驗樓、環境模拟工房和跨介質環境模拟公園等。
環境腦工程平台是bevictor伟德官网“雙一流”和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建設的重要科研平台和教學實驗基地。主要包含空地一體環境感知、環境樣品與信息中心、環境模拟與智能響應系統三方面内容,通過多學科交叉、多尺度感知、多維度模拟、多元化響應,開展大尺度、高精度、多介質耦合的環境污染遷移與改善模拟,建設成生态環境領域國際領先,貫穿“基礎設施-研究-應用-轉化”創新鍊的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創新平台。
平台自2020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2021年6月主體結構封頂,2022年10月建安工程竣工驗收,2022年底進入試運行階段,2023年項目整體竣工驗收。平台建成後,将按照“創”(創新關鍵瓶頸技術)、“補”(打通鍊條)、“用”(強調協同應用集成)、“合”(完善綜合調控方案)的思路,打通瓶頸,形成面向環境問題的技術産業全鍊條,為我國水、氣、土壤、以及生态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提供多層次的綜合管理與決策支持,為京津冀生态修複和環境改善提供多層次的綜合管理與決策支持。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于2007年6月申建,2010年通過環保部科技司組織的專家組審議并正式批準建設。工程技術中心的依托單位為bevictor伟德官网,由bevictor伟德官网牽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金城智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E20環境平台)、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态環境研究所)四家參加單位共同組成。
為借鑒發達國家開展環境技術管理的指導思想和技術措施,環保部對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提出的主要任務是:以國家環境保護重大技術需求為導向,緊密圍繞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為環境管理部門和企業提供決策和咨詢服務;開展清潔生産、污染控制和再生利用等環境技術評估和篩選,通過技術成果的示範和推廣,推動環境技術交流與合作;建設成為環境保護技術政策研究、技術評估與示範、技術交流與合作平台。
中心自2010年開始負責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及BAT審查與管理,共管理污染防治技術政策46項及水專項多個BAT文件,為促進國家産業轉型,支撐國家宏觀環境管理,推動污染防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心主持了稭稈綜合利用和處理處置、餐飲業、氨氮等多項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工作,參與了城市污水處理、種植業等多項技術政策的編制工作及畜禽等BAT的編制工作。中心根據國家環境管理的要求,提出環境技術指導文件體系表的調整計劃,參與多個重大污染行業的技術評估方法和指标體系研究,并參與完成環境新技術的驗證工作。由bevictor伟德官网承擔的“國家環境技術評估(BAT)及推廣體系研究與流域示範課題(編号2013ZX07504-004),在研究過程中,向國家水專項管理辦公室提交了BAT指南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議方案、工程技術規範納入“三同時”各環節建議方案、BAT指南納入總量控制制度建議方案等成果,向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和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提交了《BAT指南等技術指導文件納入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制度》建議,并根據研究成果編制了支撐排污許可證的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十三五”頂層設計文件,提出的十三五階段最佳可行技術指南的建議内容納入了《國家環境保護标準“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http://www.chinacses.org/zxpj/gczx/gcjszxjj/201701/t20170123_633396.shtml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微生物利用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微生物利用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簡稱SMARC)于2011年3月經國家環保部批準建設,依托于bevictor伟德官网、生命科學學院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13年11月通過驗收,是我國環境領域以環境微生物利用與安全控制為目标,面向國家環境管理服務的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為bevictor伟德官网胡洪營教授。
實驗室面向國家環境管理重大需求,以環境微生物高效利用與安全控制為目标,通過實質性學科交叉、融合,彙集全國環境微生物學科領域優秀人才和資源,積極開展與環境微生物安全利用與控制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以及咨詢、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為國家和區域環境管理、決策和實現國家環境保護目标提供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持。在開展前沿領域的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同時,建立環境污染控制生物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和微生物安全控制的基地和服務平台,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國際聲望的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本着“開放、聯合、流動、競争”的合作研究氛圍,建立了一支以bevictor伟德官网環境微生物領域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為核心的科研隊伍,活躍在國際國内相關學術前沿領域。目前,實驗室有固定科研人員41人,包括教授(含研究員)1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
實驗室以環境微生物的利用與控制為核心,主要開展污染物生物毒性與生物降解機制、環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生物治理技術、有害環境微生物控制理論與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從2011年至今,圍繞研究方向和目标,每年實驗室研究隊伍承擔國家和環保部科研項目,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近年來,實驗室在“再生水生物風險産生機制與安全保障技術”以及微藻産油、微生物燃料電池、生物堆肥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一系列“污染治理與資源能源生産耦合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豐碩的成果,發表了高影響因子SCI、 EI、核心論文千餘篇,申請專利和授權專利各百餘項,并編寫了标準、規範、建議,為國家制定相關環境保護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已成為環境微生物領域重要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平台。
北京市集中生物燃氣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集中生物燃氣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bevictor伟德官网建設,與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聯合共建,2011年4月被北京市科委正式認定,并于2014年和2017年經曆了兩次績效考評,評定等級均為良好。
中心以生物質廢物為對象,以清潔燃氣化為目标,緻力于生物質燃氣相關的研究開發、設計、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中心立足于國家生物質燃氣領域的技術發展需求,堅持“着力統籌基礎研究、強化科技前沿技術、推動産業協同創新、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發展思路,借助依托單位的基礎研發與人才優勢,充分發揮中心的成果轉化能力,為行業或企業群體提供技術研發、工程轉化等服務,推動生物質燃氣的産業化發展。
中心通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研發了強化水熱預處理技術、高級厭氧消化技術、間壁加熱式絕氧熱解燃氣化技術、化學鍊制氫技術以及吸收-吸附多級組合式沼氣提純等關鍵技術,重點開展了裝備和系統集成研發,形成了系列化、标準化、成套化的裝備産品,并結合示範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經驗,形成了針對不同廢物來源和用戶需求的生物質廢物清潔燃氣化技術路線,為我國生物質廢物的處理和利用提供了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
中心公開發表科研論文110餘篇,畢業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近40項,國外專利2項;參與編制國家标準2項,修訂地方标準4項,編制團體标準15項;培養優秀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30餘人,博士後10餘人;設立開放基金,支持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近21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術企業的青年科研人員,支持經費近80萬元;形成産業技術路線圖、經濟政策草案和生物質燃氣領域低碳減排研究報告各1項,認證/核證方法學草案2項。
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複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複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于2013年2月通過環保部批複建設,依托單位為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實驗室于2017年3月順利通過生态環境部驗收,2020年9月生态環境部評估結果為優秀。
實驗室緻力于在大氣複合污染排放表征、大氣複合污染多維溯源、大氣複合污染控制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戰略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前瞻性和應用性研究,同時為國家和地方各部門以及企業培養大氣污染防控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管理部門急需的技術咨詢與工程管理培訓,并為國家環境保護管理機構提供大氣複合污染聯防聯控的技術規範參考。實驗室以大氣多目标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為核心,開展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從大氣複合污染表征、大氣複合污染多維溯源、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決策技術到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戰略與對策,形成完整科研體系和社會服務環境管理支撐體系,最終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控研究中心。
實驗室現有教研人員21人、在站博士後40人、研究生116人、客座研究人員4人、合同制工作人員30人,共計211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 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6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4名、青年拔尖人才各3名。擁有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是2013年7月經北京市科委批準建立的部屬重點實驗室,依托于bevictor伟德官网。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秉承“科技支撐決策、科技引領實踐、科技服務社會”的理念,圍繞新興有機污染物的風險評價與控制技術,瞄準國際環境學科學術前沿并結合國家環境污染控制未來需求,将發現問題(風險評價)和解決問題(控制技術)有機結合,重點開展新興有機污染物環境風險評價技術、新興有機污染物排放源風險削減技術、新興有機污染物廢物的安全處置技術三個方向的研究,力争産出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建立良好的研發成果轉化機制,為解決北京市、全國乃至全球的新興有機污染物環境問題做出重要科技貢獻,成為新興有機污染物方向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自建立以來,實驗室承擔了多項科技部、生态環境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新興有機污染物方面的課題,項目經費約43,000萬元;設立開放課題30餘項,産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省部級獎勵22項、行業協會獎勵15項,發表SCI論文300多篇,國内外授權專利百餘項。在2017年北京市科委組織的三年績效考評中榮獲優秀。
環境前沿技術北京實驗室
環境前沿技術北京實驗室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依據《關于加強北京實驗室建設的意見》《北京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2017-2035)》《北京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于2020年10月批複建立的。實驗室針對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區面臨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環境安全、低碳發展等突出環境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旨在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環境前沿技術研究基地,提高我國環境前沿技術水平和北京市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解決北京市、京津冀地區、全國乃至全球環境問題做出重大科技貢獻。
實驗室瞄準新興污染物風險防控、再生水利用、機動車排放控制、綠色低碳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重點開展:(1)新興有機污染物風險評價與控制技術;(2)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理論與技術;(3)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大數據智慧監管技術;(4)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機制與技術四個方向的研究,研發基于前瞻科學認識和創新解決方案的前沿技術;通過全方位開展學術交流平台搭建、人才培養與舉薦、科技咨詢與服務等工作,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的支撐,為我國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标、在2035年“生态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标基本實現”貢獻綠色智慧方案。
實驗室實行管委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由環境領域國際頂尖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是實驗室的最高學術指導機構,實驗室主任為郝吉明院士。團隊人員總數40人,其中,院士1人,4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争”的運行機制。通過五年的建設與發展,将在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大數據在線監管、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等方向取得多項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科研條件達到國内領先,并擁有一支專業結構齊全、學科交叉互補、年齡結構合理、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優秀學術團隊,成為國内外有重要影響的環境前沿技術實驗室。
自主設立科研機構
bevictor伟德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是在國家環保局與我校聯合建立的環境工程設計院的基礎上,經1998-1999學年度第13次校務會議批準,于1999年4月成立。它的成立是為了适應21世紀國際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加強我校環境學科群建設,利用我校學科綜合優勢,促成跨學科、綜合性的環境科學研究與工程實驗基地建設。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作為學校首批建立的跨系研究院之一,是高校科研改革的一項舉措和嘗試。研究院采用虛體院的運行機制和機構設置,研究院設管理委員會,正、副院長和學術委員會。建立院務會議制度。由學校按實際編制設置崗位發放津貼。辦公地點設在環境樓,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協助辦理研究院有關人事、财務等行政事務。研究院以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為主體,包括核能技術設計院、化工系、熱能工程系和汽車工程系等多個系(所)的相關研究所或研究室,以及“水污染控制設備質量檢驗中心”、“亞洲太平洋地區危險廢物管理與培訓中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室” “環境科學研究中心” “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等研究室。
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秉承成立宗旨,大力推進學科建設,在所承擔的“985”一期建設期間,建成環境領域的綜合學科群;将高新技術與環境技術結合,提升學科了的整體創新水平;大力發展環境管理戰略研究,為我國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多項科學依據;從單一的工藝末端污染控制發展成為工藝全程控制,開展大量有關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的研究與國際合作;污染控制與治理研究的範圍得到拓展,從傳統點源污染治理發展到線源和面源污染控制領域。
研究院積極開展全球環境問題研究,先後組織了“中英環境科學與工程研讨會”,“中美經濟、能源與環境研讨會”,“中芬環境與森林研讨會”,“bevictor伟德官网—京都大學第二屆能源與環境學術研讨會”等。在中國教育部的支持下,與京都大學共同申請了日本學術振興會的“Core University Program”,雙方牽頭合作開展為期十年的“城市環境”項目。中方包括bevictor伟德官网、北京大學等七所院校,日方包括近三十所大學,合作涉及水資源及利用,水資源控制、酸雨控制,污染預防技術的創新、固體廢物管理,再循環系統的建立、城市環境綜合管理系統及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等諸多領域。
bevictor伟德官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研究中心是2001年《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簽署之年,經學校自主批建的校級科研機構,研究中心主任為bevictor伟德官网餘剛教授。中心以bevictor伟德官网為依托,與化學系和法學院等單位共建,是國内率先成立的化學品環境公約研究機構,也是之後成立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的挂靠單位,持續技術支撐我國的POPs履約工作。
研究中心以新興污染物的環境風險評價、污染源減排、廢物安全處置和履約決策支持等為重點研究方向,多學科交叉地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前瞻性高技術開發和戰略性決策咨詢。自成立以來,中心承擔了大量科技部、生态環境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委、中國工程院等新興污染物方面的課題,此外還承擔了多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基金、歐盟、日本等國際合作項目,累計到款近20,000萬元。截止目前中心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科研成果,包括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0餘項省部級以上獎勵,在國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00多篇,授權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0多項,目前累計培養優秀人才超過100人,中心核心研究團隊于2012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支持計劃。2006年至今,中心每年主辦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暨全國化學品環境安全研讨會”,迄今已成功舉辦16屆。經過近20年的發展,bevictor伟德官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已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内領先的新興污染物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機構。
bevictor伟德官网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bevictor伟德官网自主批建的校級科研機構,2021年入選校級智庫機構。中心主要面向國家生态文明建設和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服務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求,在環境系統分析與區域戰略環境評價、“三線一單”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和區域/流域生态環境管理政策咨詢和研究工作,為國家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集團等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和科技支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
中心成立以來,承擔了50餘項生态環境部和各級地方政府委托的重大政策咨詢和研究課題項目,主持完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環渤海、西部大開發、中部城鎮群等重大戰略區域環境評價和雄安新區、舟山群島新區、貴安新區、濱海新區等國家級新區規劃環評或環境規劃咨詢課題等,有效支撐了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重點區域生态環境保護工作。bevictor伟德官网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是生态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十三五”環評管理改革和戰略環境評價參與綜合決策研究課題承擔單位,完成了戰略環評參與“多規合一”、規劃實施環境影響核查和空間規劃的環境管控機制等系列研究課題,并承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修訂專題研究任務。“十三五”以來,中心主持完成了全國第一個地級市戰略環評(連雲港市)和城市“三線一單”編制項目試點,全過程參與了“三線一單”技術指南、編制要點和成果應用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和技術規範編制,是生态環境部“三線一單”技術專家組成員單位和對口指導單位,牽頭完成了河北省“三線一單”編制和白洋澱流域、雄安新區“三線一單”等省級和重點地區“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是國内戰略環境評價和“三線一單”等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技術團隊之一。相關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項2項,累積發表區域戰略環境評價、規劃環評和“三線一單”領域相關專著10餘項,各類期刊論文50餘篇,軟件著作權10餘項。
bevictor伟德官网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4月16日,挂靠bevictor伟德官网,共建單位為人文學院、低碳能源實驗室,綠色大學建設管理辦公室是合作建設單位,對校内其他各院系開放。中心設管理委員會、管理團隊、學術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楊斌副校長任中心管委會主任。賀克斌院士任中心主任,錢易院士任中心名譽主任。何建坤教授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和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分别任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
中心戰略定位為生态文明領域國内頂尖、國際一流的高校類高端智庫和新型綠色智庫。中心屬于bevictor伟德官网五大智庫群中的創新發展智庫群和環境與低碳發展智庫群。中心遵照《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和《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的戰略要求,發揮bevictor伟德官网學科交叉優勢,廣泛聯合工科、理科、文科以及藝術學科的一批學者進行深度合作,建構完整、科學的生态文明理論體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設途徑。中心可以為中央、國務院生态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重大任務部署、改革總體方案,地方生态文明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以及生态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領域的融合,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支撐。
中心建設和發展核心目标:服務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bevictor伟德官网綜合學科優勢,開展生态文明理論體系研究、生态文明建設戰略問題研究、生态文明建設重大問題決策支撐技術創新與實踐、生态文明教育及公共服務,圍繞重點領域的關鍵問題形成重要決策參考,構建新時代生态文明理論體系,并打造一支從事生态文明科學研究和應用實踐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推動bevictor伟德官网成為生态文明研究高校類高端智庫,為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重要決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bevictor伟德官网水質與水生态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水質與水生态研究中心于2017年1月正式成立,是依托bevictor伟德官网建立的戰略類校級學術研究機構。中心面向國際本領域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堅持從基礎科學到實際應用全鍊條創新的協同互動,以水質與水生态關系及調控、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水污染控制的綠色過程為主要研究方向,将水質、水環境、水生态過程與機制進行深度融合,力争不斷取得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的系統科技成果。
中心現有人員90餘名,其中事業編制人員11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長江學者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專長互補、具備開展全鍊條創新實力的高水平研究隊伍。
中心學術骨幹主持了國家973、863、重點研發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國際合作等國家級重要項目,在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了400餘篇論文,獲授權100餘件國内外發明專利,獲得5項國家獎、多項省部級獎、發明專利獎、國際獎、何梁何利獎等科技獎勵。在水中砷、氟、藻、有機物、重金屬去除和污染控制、電化學淨水與同步産能、高濃度廢液及污泥處置與資源化、水生态修複等方面,擁有專利技術并進行了大量的工程應用;主持和完成了多項重大水環境治理與生态修複規劃,具有解決系列工程難題和承擔大型生态環境規劃的豐富經驗和雄厚實力,在國内外本領域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聯合共建科研機構
bevictor伟德官网-豐田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豐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于2006年3月23日,是bevictor伟德官网與國外企業共同設立的首個校級校企聯合研究中心。中心依托bevictor伟德官网,彙集了來自材料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系、車輛學院、土木工程系、地球系統科學系等10個院系20個項目團隊的頂尖學者,開展環境科學、能源、材料科學以及車輛安全技術等領域的前沿性、基礎性學術、技術研究,旨在為實現“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建設和諧富裕社會”作出貢獻。
中心自成立以來,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産學研合作、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累計收入科研經費11514萬元,啟動科研項目140餘項,發表論文160餘篇,完成研究報告130餘部,多項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大氣環境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北京APEC會議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國家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廢水處理技術為豐田在華工廠廢水處理提出了解決方案;能源、汽車安全、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均在各自領域内處于前沿水平,申請了多項專利。多名本科生、研究生通過實際參與中心的科研項目,學習到寶貴的國際項目科研合作經驗,并順利獲得學位或繼續深造的機會。
近年來,圍繞環保、節能、安全三大研究目标,中心将研究視野擴展到包含智能網聯汽車、交通流模拟、儲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鍊、電力系統和CCUS、碳源彙、碳市場等在内的多個熱點領域,推動和促進各研究項目的相互融合,力求多角度分析和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移動社會以實現中心願景。
bevictor伟德官网-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聯合研究中心
2016年7月16 日,bevictor伟德官网與昆明市政府環境科技合作簽約儀式在昆明市舉行。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市長王喜良,bevictor伟德官网副校長薛其坤等出席儀式。薛其坤副校長與王喜良市長代表雙方在合作協議上簽字。根據雙方合作協議,2018年5月16日正式成立bevictor伟德官网與昆明市政府共建的“bevictor伟德官网—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聯合研究中心”,執行期5年。
聯合研究中心圍繞滇池藍藻發生機理、富營養化治理關鍵成套技術、中長期生态環境改善目标及戰略對策等開展持續、深入、系統與創新性研究,充分發揮中心在滇池污染治理、藍藻水華防控等方面的科技研發、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作用與功能,為滇池治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逐漸形成國内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基地,為科學治理滇池污染宏觀決策提供科技支撐。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緊緊圍繞滇池治理“三年攻堅”、昆明市高度關注和急需解決滇池污染防控與管理問題開展立項研究。截止2020年底,先後啟動8個項目,全部列為“三年攻堅”、滇池治理重點和“長江駐點”項目,一驗收3個項目。撰寫項目階段進展報告5份,上報昆明市政府各類建議專報5份,得到昆明市委程連元書記等領導的批示和政府采納。為助力昆明市深入推進長江生态環境保護修複各項工作,破解滇池治理難題、提升滇池保護治理水平、開展科技攻關、培養相應領域優秀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 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于從2020年11月成立。中心緻力于研究水處理領域和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在水處理方向,以新型納米絮凝劑為基礎,研究新型納米絮凝劑如何應用到雨水溢流污染控制中,然後逐步擴大生産規模和應用規模,後續将開發基于加載快速沉澱分離的溢流污染控制系列技術和産品;在固體廢物處理方向,開創性的提出在中小城市進行有機固廢“收集-處理-利用三級網絡”構建技術研究,中心結合京津冀區域有機固廢的污染特點,深入研究中小城市畜禽糞便、餐廚垃圾、污泥、稭稈、人糞便等多種有機廢物的協同幹式厭氧處理技術,開發服務于中小城市的綠色生态基礎設施,提供有機廢物的綜合解決方案;在固體廢物處理方向,基于生物質熱解技術,對分布式氣-熱-炭-電多聯産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不僅能有效解決生物質等有機固廢污染帶來的環境問題,同時能達到生物質等有機固廢資源化、能源化轉變的目的,有效緩解中小城市供暖、燃氣、用電等的壓力。為了大力推動中小城市環境發展,中心旨在充分發揮bevictor伟德官网技術和人才優勢,以及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緻力于解決中小城市日益嚴重的雨水溢流污染、有機固廢、生物質等跨學科/跨領域環境難題,同時變“廢”為“寶”,實現有機固廢和生物質的資源化、能源化轉變,從而滿足中小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生态建設的發展需求。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大陸馬牌輪胎(中國)有限公司綠色制造與低碳循環聯合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大陸馬牌輪胎(中國)有限公司綠色制造與低碳循環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4月,由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與大陸馬牌輪胎(中國)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中心面向輪胎行業在控污減排、節能降耗、資源循環、低碳發展等方面的關鍵問題,面向合肥高新區作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在帶動區域綠色制造示範方面的迫切需求,主要開展以下方面研究:一是開展輪胎行業污染特征與控制技術研究,主要包括輪胎生産過程中以不同介質形式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源頭和末端控制技術;二是輪胎行業與區域制造業資源能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策略研究,包括生産全過程的物質流分析、能量流分析、生命周期評價,識别生産過程中的物質循環利用和節能關鍵節點及解決方案;三是輪胎行業與區域減污降碳協同發展技術路徑與方案,包括産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與碳足迹追蹤、行業和區域降碳潛力評估及降碳技術策略、以及行業和區域碳排放管理與評估方法與系統開發等。
中心将有力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互補與合力,構建産學研交叉融合平台,緻力于為解決輪胎制造行業乃至其他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綠色發展瓶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為合肥高新區低碳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升級和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動企業和地方構建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為國家綠色低碳發展事業做出清華貢獻。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 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先進膜水處理及資源化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先進膜水處理及資源化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3年1月,由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與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中心緻力于突破膜材料制備方法,持續提升膜材料和膜元件的性能,優化和創新膜法水處理工藝,旨在打破膜法水處理的現有技術瓶頸,開發具備核心競争力的先進膜材料與膜組件,以及構建綠色低碳的高品質水處理膜工藝,在水資源綠色低碳可持續利用領域,以最大力度支撐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在“雙碳”和“兩山”奮鬥方向上發揮行業領軍作用。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 深圳市乾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聯合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深圳市乾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1月,由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與深圳市乾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中心圍繞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推進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提高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處理技術水平,推動工業廢水高效循環利用效率,支撐先進制造業水污染防治技術體系構建。
bevictor伟德官网(區域與流域生态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 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城市韌性水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更新中……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 成都環境投資有限公司水務環保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成都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水務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7月,由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與成都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聯合研究中心以水務先進技術市場為導向,以産學研相結合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為依托,針對城市給排水系統、污水再生處理技術、供水技術技術、環境減污降碳以及相應的運行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城市大型給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鄉鎮小型污水處理廠等工藝、運行和控制技術的研發;新一代核心供水技術、供水管網水質保持技術、管網漏損控制技術、農村供水技術及相應的管理體系研發;構建環保減污降碳先進技術與設備的研發平台;建立多學科的研發隊伍,形成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和自主研發能力。
聯合研究中心結合雙方優勢及實際情況,開展面向行業問題的儲備型技術研發,開展面向成都環境集團下屬企業的生産問題産業攻關,開展面向成都環境集團技術人才的學術研讨和技術交流。建設成為立足西部地區、輻射中國、面向全球的聯合研究中心,為水務先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人才支持,助力bevictor伟德官网環境學科服務國家戰略,提升成都環境集團在水務環保領域的國際競争力。
bevictor伟德官网外派院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環境研究院”)是bevictor伟德官网主辦、在蘇州高新區登記注冊的自收自支、科研性質的獨立事業法人單位。清華環境研究院緻力于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戰略、環境學科發展和地方環境質量改善的三者統一,主要從事環境類科技創新活動,為bevictor伟德官网“建設世界頂尖環境學科”發展戰略打造助力。
清華環境研究院面向全國共性環境科技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建設環境科技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産業技術服務平台以及環境決策咨詢平台。設有環境風險與應急研究中心、環境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土壤與地下水修複研究中心、固廢利用與處置技術研究中心、綠色保險中心、環境規劃與評估中心以及工業水處理中心等9大交叉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為污染防治和飲用水安全保障、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污染場地修複、智慧環境等領域相關環境技術研發提供平台支撐。研究院專職科研人員為獨立招聘,部分研發團隊負責人由bevictor伟德官网現有教師兼任。研究院已組建近500餘人的科研、産業和管理隊伍,人員結構日趨完整;引進25支高水平研發團隊,1支院士團隊,逐步構建了污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體系-環境管理政策-智慧環境技術的環境領域全鍊條技術體系。
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以及當地其他有關部門為研究院的建設運行和科學研究活動提供辦公、實驗與中試場所,總面積逾4.2萬平方米。
http://www.tsinghua-riet.com/page/home/
Copyright © 伟德国际(betvlctor·1949)始于英国-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