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9年8月5日電(通訊員 喬曉慧)7月31日上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Richard Flagan教授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513期,做了題為《理想化的細顆粒物測量技術》(Toward Ideal Fine Particle Aerosol Measurement)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大氣污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大氣氣溶膠與雲的形成以及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細顆粒物(PM2.5)污染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準确地測量細顆粒物,對于認識其來源與成因并進一步控制細顆粒物污染至關重要。Flagan教授的報告縱貫大氣氣溶膠測量技術的發展史,從明尼蘇達大學Kenneth Whitby教授通過開發測量儀器并進行大氣外場觀測,進而首次提出大氣氣溶膠的三模态粒徑分布,到1971年加州理工學院Sheldon Friedlander教授提出的同步測量顆粒物理化學性質等多參數的理想化構思。Flagan教授提到,經過多年的發展,氣溶膠相關研究雖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尚未實現Firedlander教授提出的理想化構思,且在短期内難以實現。然而,Flagan教授認為理想化的測量技術并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關鍵是圍繞問題來設計細顆粒物測量技術。Flagan教授以細顆粒物的健康影響為例解釋了這一思路。他談到PM2.5質量濃度這一指标不一定能真實反映顆粒物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因為PM2.5質量濃度不必然表征顆粒物數濃度和表面積濃度,而這兩個濃度指标與細顆粒物在呼吸系統的暴露量密切相關。如果針對性地開發表征細顆粒物暴露量的測量儀器,則有助于探究細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Flagan教授舉例說明通過在評估細顆粒物暴露量時,即使引入低分辨率的粒徑分布測量信息,也能顯著改進顆粒物質量濃度、數濃度和表面積濃度的暴露量評估結果。因此,需要進一步結合拟解決的問題設計有效的細顆粒物測量指标及相應的測量技術。Flagan教授最後指出,氣溶膠測量技術的發展就是不斷創新、不斷疊代的過程,希望同學們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不囿于傳統,敢于提出和嘗試創新的思路與方法。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就報告内容積極提問,與Flagan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Richard Flagan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目前作為Irma and Ross McCollum-William H. Corcoran Professor任職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曾獲Fuchs Memorial Award、ACS Award for creative advance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獎勵。Flagan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氣溶膠科學與工程,包括大氣氣溶膠、燃燒源氣溶膠、生物氣溶膠和材料合成中的氣溶膠過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