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9年5月28日電(通訊員 殷茹靜)5月24日上午,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教授Urs Baltensperger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助理教授Claudia Mohr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497期,分别做了題為《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PSI)關于大氣化學的研究進展》(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at the Paul Scherrer Institute, Switzerland)和《氣溶膠生命周期中的分子水平活動》(A molecular perspective on the aerosol lifecycle)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大氣污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Baltensperger教授首先介紹了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裡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煙霧箱系統——CLOUD煙霧箱,并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基于CLOUD煙霧箱系統在顆粒物成核和二次有機氣溶膠衍變方面的相關研究進展。氣粒轉化過程中涉及兩種主要成核機制:酸堿成核和高氧化态有機物成核。這兩種成核機制在CLOUD的氣粒轉化控制實驗中均得到了驗證。而在二次有機氣溶膠研究方面,CLOUD則主要通過氣溶膠質譜儀(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AMS)和萃取電噴霧電離法(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ESI)測量煙霧箱中氣溶膠的有機組分,借以研究生物質燃燒、機動車等排放的有機氣溶膠特征,并通過控制前體物濃度和其他因素來模拟二次有機氣溶膠的生成。Baltensperger教授在報告結尾指出,氣溶膠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冷卻作用會随着濃度的降低而不斷減緩,因此未來氣溶膠領域的發展方向應該向氣溶膠的健康效應轉移。
Mohr教授介紹了北歐森林地區的夜間有機硝酸鹽主要由植物排放的生物揮發性有機物(BVOC)和人類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反應生成,并且可能和夜間的成核現象有關。同時,有機物在北歐森林地區對氣溶膠增長具有顯著貢獻。針對以上研究,Mohr教授提出未來應該嘗試在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區找出這些有機氣溶膠的成因并一步探究其對雲凝結核的影響。
Baltensperger教授是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大氣化學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對流層大氣氣體和氣溶膠化學組分、來源和去向以及關鍵過程的影響因素。作為Web of Science 高被引作者之一,Baltensperger教授已發表45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13篇發在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獲得了Vilhelm Bjerknes Award, Fuchs Award, 以及 Spears Award等多項榮譽。Mohr博士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科學與分析化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大氣氣溶膠化學組分、來源和去向及其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曾獲Division Outstanding Early Career Scientists Award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