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8年4月9日電 4月2日,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鄭馨竺在其導師王燦教授、合作導師耶魯大學Edgar Hertwich教授的共同指導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High sensitivity of metal footprint to national GDP in part explained by capital formation》的期刊文章。Edgar Hertwich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王燦教授、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王冉冉助理教授、挪威科技大學(NTNU)Richard Wood副教授為文章的合作者。
當今社會,金屬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金屬需求的增長也帶來了金屬礦質量下降、能耗和環境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問題。一般認為,當人均GDP達到15,000美元/人時,國家直接消費的金屬(本國的開采量+淨進口量)将趨于平穩。然而王燦教授課題組與耶魯大學的合作研究指出,如果從消費者責任的角度出發量化由各國終端需求引緻的所有金屬使用量(金屬足迹,Metal Footprint),可以發現金屬需求短期内非但未能與經濟發展脫鈎,還受到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行為的強勁驅動。
研究基于最新可得的多區域投入産出數據庫EXIOBASE3.3,量化了43個國家1995-2013年間金屬足迹,并應用面闆數據計量經濟學模型對金屬足迹和多項經濟學指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人均GDP每增加1%,同年金屬足迹增加1.9%。在人均GDP不變時,投資率(以資本形成總額在GDP中的占比衡量)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金屬足迹也增加2%。而其他的社會經濟指标,如城鎮化率、工業化率等,對金屬足迹沒有顯著影響。研究結果揭示了投資率對金屬足迹的重要作用,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金屬足迹快速增長的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屬足迹出現下降,對未來金屬需求的預測有着重要的意義。
文章内容
《自然-地球科學》特邀産業生态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Paul J. Burke對這篇文章進行專題評論。Paul J. Burke教授認為,此研究增進了人們對金屬需求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對理解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基礎設施投資行為帶來的資源影響尤為重要。
鄭馨竺本科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推免進入bevictor伟德官网,師從王燦教授直接攻讀博士學位。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資助赴耶魯大學聯合培養,合作研究期間在王燦教授和Edgar Hertwich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論文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No.71525007)的支持。
原文鍊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8-009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