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4月13日電 04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做客bevictor伟德官网“環境清華說”講壇,分享了自己的學術之路和人生經曆,講述了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環境人使命,并對環境學子的科研和發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活動同時在直播平台進行。
郝吉明院士
數載求學,肩負新責任
郝老師為大家分享了他的求學與任教履曆。老師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從家鄉至北京,再至國外辛苦求學的曆程。郝老師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面對語言障礙、基礎薄弱等問題,他沒有退縮,其學分績之高在該系至今未有人突破。1984年,他回國成為改革開放後bevictor伟德官网第一位從美國回校任教的博士,開啟了新的征程。
講壇現場
三大戰役,打好藍天保衛戰
郝老師認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是解決大範圍複合型污染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國家不同發展階段,我國分别面臨了“酸雨污染治理”、“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區域PM2.5污染治理”三大挑戰。郝老師從自身科研及研究生培養經曆角度為我們分享了近四十年來中國大氣污染的治理曆程。
國外留學回來後,郝老師便對國内嚴重的酸雨問題開展研究。從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提出酸雨研究至“十五”期間明确防治技術政策,郝老師帶領團隊在我國的西南和華南開展了長達十多年的現場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三維臨界負荷模型。經過30年的努力,全國平均降水pH值恢複到5.6這一正常水平。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為确保北京申奧成功,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刻不容緩。郝老師團隊在構建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體系、能源結構優化和燃煤污染控制方向做了大量推進工作。自1998年至2013年,北京市在人口、GDP、汽車保有量、能源總消耗等快速增長情況下,各種空氣污染物濃度大幅度下降,北京市成為十幾年來世界上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人口千萬級城市。
認真分享的郝吉明院士
目前霧霾成為全民關注問題。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向霧霾污染宣戰,要求盡快拿出污染控制方案。團隊成員勇挑重擔,從需求出發,突破高分辨率排放清單、複合污染觀測、大氣輸送轉化模拟等關鍵技術,構建了大氣複合污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促成了我國首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國十條”的出台。相比2013年,2017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氣顯著減少。郝老師指出,PM2.5污染防治剛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空氣質量管理進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
莘莘學子,擔當國家使命
郝老師在講座中還分享了自己科學研究的體會和對研究生的建議期望。郝老師說到,國家研究計劃是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科學研究與創新的主戰場,科學研究應該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集成應用,着力提高科學認知能力和決策支撐能力。從教四十八年的老師指出,研究生應注重個人品質修養,選擇合乎倫理道德規範的行動;在科研上注重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和适應能力的培養。郝老師特别提及國際化培養的重要性,鼓勵研究生走出國門。此外,郝老師還提出了對于導師職責和使命的認識,郝老師分享自己與學生的故事,坦言導師與研究生應該成為良師益友,作為導師也應該永遠堅守在學習、探索的路上。
分享過後,郝老師和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對于一名博士生提出在科研和項目之間如何平衡的問題,郝老師分享了自己讀博士期間的經曆,認為讀博士期間不能總盯着博士論文,而是應該注重能力的提高。一名博士後提問郝老師對“大氣治理全靠吹”、“等風來”這些社會議論的看法,郝老師指出大氣污染是一種特定的氣象條件下的現象,包含氣象條件和環境容量兩個方面,現在治理是從源頭治理,進行減排,一步步努力向最不利天氣下可達标的目标前進。
合影留念
“環境清華說”系列學術文化活動以“追溯環境古今 聆聽清華聲音”為主題,聚焦環境領域中最熱點、最前沿、最吸引人研究方向。我們緻力于打造“面對面”學術交流的平台,鼓勵廣大環境專業的學生借助環保領域資深前輩的高遠視角,深入了解環境學科的發展曆史與動向,培養正确的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