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8年4月26日電 (通訊員:王運宏、劉海)2018年4月20-22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和環境模拟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主辦,青島理工大學、城鎮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和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全國水處理與回用學術會議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環保企業和管理部門的專家學者600餘人出席了會議。
現階段我國城鎮水環境仍然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态破壞、水空間縮減等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水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污水,再生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供給穩定”的城市第二水源、工業第一水源,構建污水再生利用系統是城鎮和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污水再生利用是一個複雜的非傳統供水工程,既具有污水處理系統的特征,又具有供水系統的特征,保障水質安全的挑戰更大、更複雜,對研究手段、技術工藝和水質監管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統、更精細、更長期的研究。
大會現場
本次會議以“城鎮污水收集利用與水環境安全保障”為主題,旨在交流水處理與回用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成果,探讨和統籌解決水處理與回用實踐面臨的理論、技術、工程和管理問題。會議包括科技論文寫作與出版工作坊、特邀報告及污水再生利用生物處理技術、污水再生利用物化處理技術、工業廢水污染控制與回用、國際特别論壇、城鎮生活節水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技術、工程與工業水處理技術、再生水供水技術、污水再生利用理論與技術、生态處理技術、水體修複與黑臭水體治理等九個分會場。
會議還頒發了“水處理與回用領域年度全國優秀中文論文獎”、“第二屆全國水處理與回用學術會議優秀會議論文獎”,以鼓勵我國最新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環境保護工作。
會議開幕式由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劉書明主持。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生态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主任胡洪營等分别緻辭。
王志華首先代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專家和學者出席本次會議。王志華長指出,水生态環境保護工作是環保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好水處理與水回用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需要全國水處理與回用領域的專家學者們群策群力,共同推進。随着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在水處理與回用領域的創新能力将進一步增強,将會有力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張波在開幕緻辭中指出,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面臨着十分嚴峻的水環境形勢。加強再生水循環利用不僅是轉變高耗水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生态的客觀需要。專業委員會主任胡洪營對專家委員會一年來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他表示将充分利用學術年會平台團結專業委員會所有委員和水處理與回用領域專家學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打造精品會議品牌;專業委員會後續将在國際交流與合作、科學知識普及與傳播、專業決策咨詢等方面開展更多的工作,更好地服務我國水處理與回用事業。
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王亞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生态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主任胡洪營緻辭
“水處理與回用領域年度全國優秀中文論文獎”頒獎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錢易作了題為“生态文明建設與工業水系統可持續管理”的特邀報告。錢易從生态文明内涵的角度剖析了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等問題,她指出污水再生利用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重要戰略措施,是推進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田中宏明(Hiroaki Tanaka)、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首席工程師拉莎諾娃(Valentina Lazarova)、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王曉昌、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黃霞、蘭州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國珍、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及副總經理蔣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浩勇、山東大學教授高寶玉分别作了大會主旨報告,現場讨論氣氛熱烈。
中國工程院院士、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錢易院士作特邀報告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田中宏明(Hiroaki Tanaka)、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首席工程師拉莎諾娃(Valentina Lazarova) 作主旨報告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曉昌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黃霞教授、蘭州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國珍教授、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副總經理蔣勇作主旨報告
新加坡國立大學黃浩勇教授、山東大學高寶玉教授作主旨報告
來自國内百餘家知名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污水再生處理新理論與新技術、區域水循環與水環境安全保障、黑臭水體治理、印染等典型行業水處理與回用等研究熱點和新型處理技術,進行了深入熱烈的探讨。與會代表踴躍提問、積極發言,會場學術氣氛濃厚,一批水處理與回用領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會上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會議現場
攝影: 童心、崔琦
審稿: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