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6年10月27日電(通訊員 許慶成,童心)10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玫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390期,作了題為《大氣顆粒物來源的研究方法》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大氣污染與控制教研所的王書肖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鄭玫教授作報告 童心 攝
鄭玫教授首先為大家介紹了化學質量平衡(CMB)和正定矩陣因子分析法(PMF)兩種主流的受體源解析模型,以及近年來國内外知名學者在顆粒物來源解析方面所在的工作。鄭玫教授講解了源解析技術的發展現狀,并以同位素示蹤的源解析方法為例,介紹了如何用碳14同位素來區分化石源和生物源對二次有機氣溶膠(SOA)的貢獻,以及用雙碳同位素來對棕色碳的來源進行判定等。鄭玫教授及其研究組目前在北京大學搭建了整合傳統離線膜采樣與高時間分辨率在線儀器的綜合大氣觀測平台,并利用這些先進的儀器和顆粒物檢測技術進行了金屬組分、海洋氣溶膠和含碳氣溶膠的來源解析工作。在講座結束後,鄭玫教授與到場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鄭玫老師現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副院長。2008年12月獲得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研究生院博士學位,随後在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2010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鄭玫教授目前主要關注大氣中的顆粒物污染,特别是如何利用包括野外監測和空氣模式在内的多種手段定量解析大氣中細顆粒(PM2.5)的多種來源、探讨顆粒物在大氣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以及評價細顆粒物的人體暴露水平研究。
供稿:院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