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6年11月2日電(通訊員 王書肖)近日,bevictor伟德官网王書肖課題組的研究顯示,高的相對濕度和礦物質顆粒物濃度是影響大氣二次無機氣溶膠,特别是硫酸鹽生成的關鍵因素。相關成果“Modeling analysis of secondary inorganic aerosols over China: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teorological and dust impacts”(《中國二次無機氣溶膠的模拟分析:污染特征及氣象與礦物質顆粒物的影響》)10月26日在線發表于Nature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二次無機氣溶膠是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組成成分,對于能見度、氣候及人體健康都有重要影響。該研究通過引入二氧化硫在礦物質顆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應,改善了當前空氣質量模型對于二次無機氣溶膠的模拟效果,解決了現有模型對大氣PM2.5中硫酸鹽濃度的低估問題。研究發現礦物質顆粒物的促進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和華北平原的硫酸鹽年均濃度分别提高5.3和4.5 μg/m3。這一作用在PM2.5污染最嚴重的冬季影響最大,對重污染過程PM 2.5中含量增長最大的硫酸鹽濃度的貢獻率高達37%。在2013年1月12日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重污染過程中,礦質顆粒物表面非均相反應導緻硫酸鹽日均濃度增加了31μg/m3。
不同反應途徑對硫酸鹽生成的季節貢獻(左圖)及礦物質顆粒物對硫酸鹽生成促進作用的空間分布(右圖,μg/m3)
空氣中的礦質顆粒物主要來源于風起揚塵、道路揚塵、施工揚塵、水泥和鋼鐵等工業排放的粉塵。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二次氣溶膠各種氣态前體物排放的同時,控制一次顆粒物的排放對于控制二次無機氣溶膠及大氣PM2.5污染也非常重要。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付曉(已畢業)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書肖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鍊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5992
供稿:大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