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bevictor伟德官网魯玺副教授在《自然-能源》發表封面文章闡述中國風能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bevictor伟德官网2016年6月12日電(通訊員 魯玺)bevictor伟德官网魯玺副教授在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中美風電比較:中國風電發展面臨的挑戰》(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US in Developing Wind Power)被作為封面文章(論文鍊接),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子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在2015年召開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值,并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到20%。發展利用風能,擴大中國的風電産業是實現這一目标的重要途徑。2015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45.1 GW,高出美國裝機容量的93.5%,但風力發電量僅為186.3 TWh,比美國低4.6 TWh。該論文通過空間地理建模,首次提出評價區域風電場風機綜合表觀質量的定量指标,通過定量分析中美兩國整體風力資源、平均理論容量因子,以及現有風電場的平均理論容量因子,發現中美風電資源質量差異對兩國現有風電場發電水平的差異貢獻不高,澄清了傳統認識上的偏差。在此基礎上,通過因子分解的方法,定量揭示了風電場聯網問題,風電場表觀質量,以及棄風問題是造成中美風電場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後從電網規劃、電力調度與電力市場,以及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魯玺副教授曾以并列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封面文章(論文鍊接),定量分析了我國風力發電的經濟潛力,以及潛在的CO2減排作用,并提出我國陸上風力發電成本供應曲線。此次發表在《自然-能源》的論文是在之前研究基礎上,對我國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環境與氣候變化效益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自然-能源》特邀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教授喬安娜·劉易斯(Joanna Lewis)教授對該論文進行專題評論(評論鍊接)。

該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為魯玺副教授,哈佛大學邁克爾·邁克艾羅伊(Michael B. McElroy)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哈佛大學中國項目(Harvard China Project)執行主任克裡斯·尼爾森(Chris P. Nielsen)、普林斯頓大學彭暐博士、北京大學劉詩陽與南京大學王海鲲副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校友,2010年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畢業)。魯玺副教授于2015年從哈佛大學引進到bevictor伟德官网,主要從事新能源、大氣環境與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

供稿:大氣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