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華新聞網
“根據相關資料和實地走訪,估算全校打印店和實驗室日耗紙2萬餘張。然而根據我們在紫荊1号樓打印店蹲點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6%的同學采取了雙面打印……調查問卷顯示,同學們不願采取雙面打印的原因是打印機默認設置單面打印。為此本學期我們自學程序開發,制作了這個雙面打印提示插件,在3家打印店試運行,雙面打印率提高近8倍……”
日前,在bevictor伟德官网舉行的“生态文明十五講”課程彙報會上,同學們集中展示了本學期參加課程和自己進行探索性實踐的成果。雙面打印與二次打印、教室及宿舍節能調查、校内建築能耗評估、霧霾對戶外鍛煉的健康影響分析、校園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學校超市減塑方案策劃、微環境對PM10的影響觀測、大學生碳足迹調查……這些凝結着同學們心血汗水、極富創意的成果引得聽取彙報的老師們争相提問,博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除了PPT和宣傳視頻之外,同學們還現場展示了由廢舊自行車改造的輪椅,這是四個小組同學一個學期通力合作的結晶,工業設計、工藝規範、加工制造、主題宣傳,每個環節都是由他們從零開始自主完成。
![eco1.jpg](/__local/F/B0/1E/41DED3482EA29519BFCE4E7F9D1_94326688_2303E.jpg?e=.jpg)
錢易院士在課程彙報會上作為評委聽取同學發言。
“出乎意料地精彩!”課程主講老師之一的錢易院士興奮地點評道:“你們在彙報中展現出來的這種‘從我做起’的生态自覺、不同學科背景協同創新的理念、實事求是的态度、獨立思考的精神,正是生态文明建設所必需的!希望你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繼續堅持這一切,成長成為生态文明建設的擔當者和引領者!”
課程建設:名師擔綱,多方面、全方位論述生态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态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價值理念。我們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會紮根,就是要看這種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是否自覺體現在社會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
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大學生,特别是非能源環境專業的學生,對生态文明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節能環保常識的淺表層,并未對生态文明的本質和規律形成一個比較全面和深刻的認知,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總體上呈現出“高認同、低認知、行為表現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價值理念和實現途徑傳播給更多社會成員,并通過其自身實踐内化為意識,便成為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在推進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清華具備十多年開展綠色大學建設的深厚底蘊。學校的藍圖是,依托綠色教育、綠色科研和綠色校園建設成果,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和‘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标統籌考慮,發展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以知行合一為特征的生态文明教育課程,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價值塑造能力強的生态文明教育體系。
作為發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關鍵一步,在教務處的支持下,綠色大學辦公室組織開設了“生态文明十五講”,采取“大班授課+小班研讨+課外實踐”的通識課程模式,既保證了課程的重量級,也保證了課程的實效,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激發了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eco2.jpg](/__local/7/59/6E/ACD6BAFCBDAA1B926249DF390FD_4E36B5BF_14685.jpg?e=.jpg)
“生态文明十五講”大班課程。
大班課程首次采取多學科聯合教學的模式。由錢易、倪維鬥、金湧、江億院士,何建坤、盧風教授等14位來自工程、人文、藝術等不同領域的著名學者擔綱,多方面、全方位論述生态文明建設。其中既有對能源環境現狀、氣候變化議題等生态文明由來背景的深入分析,也有對生态文明發展曆程、哲學基礎、人文與科學基礎、工程科學原理的直接诠釋,以及對工業生産、建築、材料、制造、藝術設計等領域踐行生态文明理念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的集中展現,既有豐富的故事,也有嚴謹的數據,培養了學生多學科、多維度、國際化的生态文明視野。
“從專業領域的某些現象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用生态文明的視角去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再聯系身邊的現象,促使學生反思,在生态文明建設時期,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江億院士是“生态文明十五講”授課教師之一,他以“對生态文明和城鎮化的一些認識”為題,向同學們闡述了我國生産領域和消費領域的能源消耗情況、節能途徑,并通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模式下建築能耗的對比,向同學們展示了為什麼要建設生态文明、在生産和消費領域如何落實生态文明要求、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選擇來踐行生态文明這些問題。
“聽了江院士的課,根據他在課上提出的問題做了一些調查,發現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不僅是技術進步、工藝改進,更多的應該是去改變人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管理模式。”聽完江億院士的課程,來自熱能系本科一年級的曹玉立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她的小組最終選擇了“bevictor伟德官网校内照明資源利用率調研”作為小班實踐題目,聚焦于節能管理和節能意識問題。
延伸探索:小班授課與課外實踐互動結合
與大課的請名師傳授知識、培養視野的任務不同,小班課程則依托綠色校園建設成果,鼓勵學生以校園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究并嘗試解決校園中的生态環境問題。同學們在6次小班課上展開分組讨論,通過相互挑戰、相互學習的生生互動模式不斷完善本組的選題和方案設計,然後帶着讨論成果在課下到校園中去實際實施。
![eco3.jpg](/__local/2/9A/03/2BF700FCCAF1D83B6B9F3C0500B_3D143CB7_23DE8.jpg?e=.jpg)
小班讨論。
“樹木多就一定防塵嗎?不同樹種的防塵效果如何?建築與樹木如何排布防塵效果最好?大班老師反複提到的空氣污染讓我們對這些問題産生了興趣。我們在小班課上和同學、助教進行了大量的讨論,一次次調整和完善選題方向、實踐方案、問卷和實驗設計。課下則查閱大量文獻,向大班老師以及bevictor伟德官网、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甚至北京林業大學的老師請教,發放問卷,并在5個不同的學校選點監測,最終制成了一個防塵效果最優的樹木與建築排布模型。回頭看看挺不容易,但是感覺收獲很大!”來自生命科學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姜冠成簡單總結了他們組開展小班讨論和課下實踐的經曆。“生态文明十五講”正是這樣,通過學與行的生動結合,達到增進理解、引發思考、樹立認知的良好效果。
![eco4.jpg](/__local/D/46/AF/44BC4FA7FD02D74A4C0CA8B2D54_4BA29B50_2CAB5.jpg?e=.jpg)
同學們參觀校園中水站。
“以前我們隻想着抱怨環境污染給生活帶來的不便,然而該課程教會我們怎樣用實際行動參與改變這種污染中,并且幫我們樹立了深深的環境責任感,讓我們通過小組實踐的方式認識到生态文明并非字面上那麼空泛,它就在我們的點滴生活裡,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着生态。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了很多同樣關心生态文明的新朋友,相互鼓勵,一起以自己為中心保護環境慢慢感染身邊的人……這門課程很快結束了,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我們要實行的保護生态環境的計劃才剛剛開始。”
“盡管我們個人通過低碳生活、綠色消費減少的碳足迹量相較于限制工廠排放、開發淨化技術等顯得并不是那麼顯著,然而由于下遊效應和彈性效應的存在,我們還是應該勿以善小而不為,每個人一點一滴的改變和長年累月的改變都不是沒有意義的,這些努力積累起來将為生态文明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從自己做起,再影響到身邊的人,讓越來越多人參與到生态文明建設中來。”
價值塑造:多方協力推動理念改變生活
正如課程後同學們的感言,通過成體系的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通過豐富科學的教學環節設計,讓生态文明在清華園裡面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論述,而是更多地成為影響同學們生活、科研和未來工作的一種理念。
“生态文明十五講”課程問卷顯示,超過98%的同學認為他們在課上有所收獲;超過70%的同學認為通過課程學習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和從生态文明視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8%的同學認為通過課程學習,讓他們對生态文明産生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參與課程對幫助他們樹立生态文明價值觀十分有益。
![eco5.jpg](/__local/2/69/37/D42007587CDD6B35BF6B87968DD_8B205BBD_47E24.jpg?e=.jpg)
同學們在校園中挂樹牌。
受到教育的不止是學生。來自人文學院博士生二年級的王遠哲學習和研究環境哲學,他是課程的助教之一。在助教工作會上他坦言道:“幫助同學們開展實際問題的研究,同樣也幫助我把哲學層面和現實層面的問題結合起來。有趣的是,從前從來不擡頭關注燈的我,在引導同學研究宿舍用電問題之後,白天時會随手關掉路過的所有走廊燈。”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文明教育“知行合一”的特性決定了它往往都是多方協力、共同推動的成果。一門“生态文明十五講”課程的背後,是教務處、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物業、修繕、基建等多個單位的共同支撐,這正是清華“全方位育人”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生态文明十五講”課程的開設是bevictor伟德官网不斷深化大學生生态文明通識教育的一個縮影。學校還先後推進了諸如生态文明與美麗中國系列講座、綠色大學校園實驗室、綠色校園探究、綠色校園規劃研讨課、綠色中國夢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教育項目,參與學生超過1.3萬人次,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學方面,處于引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