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清華教師在《自然》合作發文更新中國碳排放核算

bevictor伟德官网8月31日電(通訊員 張強)8月20日,由bevictor伟德官网賀克斌教授課題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訪問教授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教授關大博、張強教授,與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4所國内外院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共同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化石燃料與水泥生産碳排放核算修正”(Reduced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production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核算了基于實測排放因子的中國碳排放量。結果表明,中國的碳排放量比國際機構之前的估計值低15%左右,國際機構發布的碳排放清單累積高估中國2000-2013年間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06億噸,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西方發達國家自1994年以來實際減排量的近百倍。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變化模拟、氣候模型構建、制定各國減排政策及國際談判的基礎,當前國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全球碳排放數據發布機構包括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CDIAC),全球排放數據庫(EDGAR),世界銀行、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和國際能源署(IEA)等。中國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排放量占全球約四分之一左右,然而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及政府機構發布的中國碳排放數據主要依據發達國家經驗估計,可能會導緻較大誤差。

由哈佛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科學院等24個國際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自2011年起開展了針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該工作統計了中國各個行業部門化石能源燃燒及水泥生産過程的碳排放。其中,排放清單核算方法基于我校賀克斌教授課題組開發的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模型開展,煤質的核算采用了四千餘個煤礦調查數據以及在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碳收支認證及相關科學問題”支持下的602個煤礦樣點的實測數據進行交叉驗證。油品及燃氣類的排放因子數據采用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調研的兩萬餘組數據樣品的平均值,氧化因子數據調研了中國主要工業行業上百種主要技術類型的平均氧化因子。該研究進一步運用表觀消費核算方法重新核算了國家的能源消費量。

該研究表明,經計算中國能源消費量比國際機構之前的估計高10%,但煤炭排放因子比IPCC估計值低40%,煤炭氧化率水平比IPCC推薦值低6%,水泥生産過程碳排放比IPCC推薦值低40%。研究發現,中國碳排放量比國際機構當前估計的中國排放總量低10%-15%。國際機構發布的碳排放清單累積高估中國2000-2013年間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06億噸,這一數字大于中國同期陸地總的碳彙吸收總量(95億噸二氧化碳),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西方發達國家自1994年以來實際減排量的近百倍。經過此次重新核算,中國在本世紀氣候變化2度範圍的各種排放情景下,中國的排放空間較原來相比增加25%-70%。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哈佛大學的劉竹博士,bevictor伟德官网賀克斌教授、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訪問教授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教授關大博、哈佛大學劉竹博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偉研究員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供稿:大氣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