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5年7月16日電(通訊員 郭香麟)7月16日下午,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國際發展學院關大博教授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238期,作了題為《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的學術報告。大氣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長賀克斌教授主持了此次沙龍,2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報告中,關教授先抛出了一個頗具挑戰的問題——“京都議定書減緩還是加速了氣候變化”。他指出,京都議定書的制定促使發達國家基本達到了減排的目标,截止2010年完成了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5%的預期目标。而發展中國家碳排放量大幅增加,2004年增速已超過發達國家。在介紹減排方面相關内容時,關教授首先就碳減排責任歸屬問題進行了讨論。他指出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種碳排放計算方式。第一種Territorial (UNFCCC),即“誰排放誰負責”,可這種方式忽略了航空業和國際物流業産生的碳排放,而2012年航空業和國際物流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球15%;第二種Production-based,即“誰生産誰負責”,第三種Consumption-based,即“誰消費誰負責”。接着,他以世界玩具的生産和消費及全球各行業基于生産和消費的碳排放計算方式的轉換為例,讨論了後兩種方法的适用性。之後,關教授講解了碳排放統計的不确定性。他的團隊經過三四年的努力,估算出2013年碳排放量值,比國際CDIAC和EDGAR數值分别少9%和14%,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煤含碳量和熱值比西方平均值低,導緻核算過程産生一定誤差。
最後,關教授介紹了對于氣候變化相關自然災害的損失評定研究。目前針對災害的估算普遍是依據物理傷害程度,即估算直接損失,而忽略了生産鍊損失,即間接損失。對此,關教授提出“災害足迹”的新方法,對自然災害産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統計和估算,最終綜合描述災害損失。
![guan.jpg](/__local/1/83/DA/9A140E7F2CDFF08F21244B4C5C0_D0F18219_A4F0.jpg?e=.jpg)
圖為關大博教授作報告 郭香麟 攝
關大博現任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國際發展學院教授,劍橋大學聖艾蒙德學院資深研究員,IPCC第五次工作報告領銜作者。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氣候變化的成因、影響及應對措施,分析溫室氣體排放的驅動因素并探讨全球和國家的低碳及低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曾在國際環境領域的高影響因子額SCI雜志上發表了60餘篇學術論文。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 、PNAS等頂級期刊上共發表7篇學術論文。
供稿:研團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