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15年6月5日電(通訊員 林少華)6月5日,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和丹麥技術大學訪問教授查爾斯·韋斯勒(Charles J. Weschler)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233期,作了題為《室内環境裡的大氣化學和表面化學研究》(Chemistry in Air and on Surfaces from an Indoor Perspective)的學術報告。大氣污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副教授主持此次沙龍,40餘名師生聽取報告。
韋斯勒教授首先介紹了室内和室外大氣化學過程的差異,指出室内具有高表面積/體積比、高有機物濃度、少光照、溫度變化小等特征,表面化學過程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室内外大氣化學過程也具有許多共性。當前室内空氣中發現的化學物質與1950年相比存在很大差異,通過氧化、水解、光解等反應,不同化學物質之間進行着轉變。然後介紹了一些室内大氣化學和表面化學案例。例如臭氧參與的氧化反應,及其對室内空氣中化學物質的種類和濃度的影響。人體皮膚會加強表面化學過程,參與臭氧的氧化反應,降低臭氧濃度。又如室内氮氧化物會産生HONO,并進而光解産生同室外大氣中濃度相當的氫氧自由基,進一步促進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韋斯勒教授還提到室内表面(特别是含有的過渡金屬的表面)可能會在室内大氣化學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後,韋斯勒教授介紹了目前美國正在推動的将研究室外大氣化學過程最先進儀器設備用于室内化學過程的研究工作,并對其預期成果表示樂觀。
![1.jpg](/__local/8/78/BC/891D1906C5CCEE49094F730F566_517FB184_17A15.jpg?e=.jpg)
韋斯勒教授作報告 林少華 攝
韋斯勒教授主要從事室内空氣污染成因和健康影響研究,發表論文130多篇,H因子47,曾獲國際室内空氣質量和氣候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獎Pettenkofer Award等獎勵,曾任Indoor Air、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期刊編輯,美國NSF和EPA等機構科學委員會委員。
供稿:研團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