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瑞典環境專家做客環境學術沙龍209期談瑞典的公共環境管理

bevictor伟德官网11月28日電(通訊員 孫玲玉)11月27日上午,瑞典環境保護署(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和瑞典化學品署(Swedish Chemicals Agency)的六位嘉賓做客環境沙龍第209期,從多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瑞典的公共環境管理。沙龍由固體廢物管理與控制教研所趙明副教授主持,30餘名學生參加。

瑞典環保署高級顧問兼國際合作項目理事平•霍丁(Ping Hojding)首先介紹了瑞典的環境目标。瑞典的環境目标明确提出留給後代一個主要環境問題都已解決、周邊沒有持續惡化的環境與健康問題的社會,具體地說,包括了潔淨的空氣、受保護的臭氧層、無毒的環境、零富營養化、植物和動物多樣性等,其中部分已經實現,仍有部分尚未實現。這些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不僅靠中央政府組織,還要靠國家行政委員會、地方機構等。考慮到一般原則,平•霍丁指出環境條例應該包含的主要内容,如舉證責任、污染者付費制、資源管理等。

圖為報告現場 高曉娟 攝

瑞典化學品署國際部顧問史蒂娜•安德森(StinaAndersson)和化學品署前成員安娜•尼蘭德(Anna Nylander)主要講解了瑞典和歐盟的預防化學品控制。史蒂娜•安德森指出世界化學品産品在不斷增加,市場上不同種類化學品的數量高達三萬到十萬,根據毒性分為劇毒、一般毒性和未歸入毒類化學品,我們身邊全是各種各樣的産品,其中的化學物質也無處不在。史蒂娜•安德森講到關于産品中化學物質的信息是實現可持續性的關鍵,而現狀卻恰恰是信息交流的缺陷。最後,史蒂娜•安德森說明了減輕化學品風險的幾項措施,包括對産品中物質的信息有更廣泛的獲取途徑、對産品中化學品的含量、風險和管理有更多的知識等。

安娜•尼蘭德就歐盟和瑞典在相關方面的工作進行了介紹,其中歐盟立法有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全球協調的分類和标簽系統等,瑞典從國家層面制定了無毒日常環境的行動計劃,與企業就逐步淘汰有害物質進行對話等。安娜•尼蘭德還舉例說明了化學品控制需要采取的具體措施,如對歐盟法律進行廣泛的審查、增加關于化學品健康風險的知識、改善關于健康和物品中對環境有害的化學品的信息、促進進一步取代化工産品和物品中有害物質并在這一過程中支持企業等,而這一切工作需要國家部委機構、企業、研究人員、非政府機構如消費者的共同協作,最後安娜•尼蘭德強調産品的全球市場和生命周期需要全球合作行動。

瑞典環保署執法部門高級顧問兼廢棄電子電氣設備與電池立法專家拉爾斯•艾克隆德(Lars Eklund)的報告以典型的電子電氣/電池生命周期開始,原材料經過加工成為組件然後成為産品,進入消費者的生活,利用後進入收集方案進行循環利用,對于能利用的部分重新回歸為原材料,而不能利用的部分進行最後的處置,重點介紹了廢棄電子中阻燃劑的處理。随後,拉爾斯•艾克隆德以具體數字呈現了瑞典當地人民使用和存儲的電子産品情況,并講到近期在收集和循環目标上的重大改變。

斯德哥爾摩城市廢物公司技術策略經理尼爾斯•隆德科維斯特(Nils Lundkvist)最後向大家介紹了可持續的廢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減少廢物産生、重複利用、循環、能源回收、最小量化填埋。他還介紹了策略與願景、立法、收集、循環、處理之間具有相互協同的關系,特别講到收集和處理的責任問題——針對廢物來源不同,責任方劃分為自治區、生産者、商務事務、國家與地區四類,并以斯德哥爾摩的生活垃圾為例,以具體數據闡述了其收集、處理等過程。

圖為專家與現場師生交流 高曉娟 攝

瑞典是最早開展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引入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國家。環境政策的提法最早起源于瑞典,從最初的對自然資源保護、氣候變化、對危險化學品的關注,逐步發展到将社會各界的努力整合到福利社會的概念。目前,瑞典已成為國際社會環境友好型國家的佼佼者,許多環保理念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供稿:研團新聞中心 編輯:高曉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