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bevictor伟德官网5月10日電 (通訊員 周慧,李抒苡) 4月30日-5月5日,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綠色協會“海峽兩岸青年環保對話”團隊赴台灣進行學習交流。
台灣垃圾分類回收經驗一直為人所稱道,其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已成為大陸許多城市的學習藍本。此次活動中,綠協不僅圍繞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也就校園環保社團的發展與台灣環保屆人士進行了探讨。
第一天:垃圾零廢棄,資源全回收——綠協團隊在北投垃圾焚化廠
4月30日中午,綠協一行14人抵達台北,還沒來得及做片刻的休息,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台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廠。工程師顧志康帶領綠協同學參觀了焚化廠各工作車間,并對焚燒的每一步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說明。從垃圾分類到最終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台北市的垃圾處理現狀讓綠協同學驚歎不已。
圖為北投垃圾焚化廠顧志康工程師向綠協同學講解北投垃圾回收處理情況。
【北投概況】
北投垃圾焚化廠位于台北市北投區洲美裡洲尾段,基隆河下遊右側,距基隆河與淡水河彙合處約4公裡,屬官渡平原保護區的一部分。廠區面積10.61公頃,廠房規模16375平方米,垃圾處理對象包括一般家戶垃圾以及與一般家戶垃圾性質相近的商業垃圾。工程費數十億元的北投垃圾焚化廠于1998年完工并進行試運轉,發電量達45000千瓦時。
焚化廠工藝流程受中央控制室統一控制,廠内的垃圾收受情形、爐内的焚燒狀态、鍋爐的運轉、排煙濃度等操作都可以由中央控制室設備集中監視及控制。垃圾清運車進廠後,先經磅秤室稱重。垃圾貯存坑可貯存3-4天垃圾焚化量。進料時,吊車抓鬥抓取垃圾,投入進料鬥後進入爐内,焚燒溫度控制最低850℃。
【公共防治】
焚化廠處理垃圾中的重要一環是對公共防治的重視,即防止二次污染。在灰燼處理方面,焚化爐的灰渣經灰渣壓出裝置冷卻後輸送至震動磁選機,回收金屬後落入灰燼主坑。灰燼吊車将灰燼抓取至灰燼卡車送至衛生填埋場填埋。由鍋爐袋濾式集塵器所收集之飛灰,送入飛灰固化設備(或熔融設備)及固化專用填埋場并規劃底渣的再利用,回收制造鋪路骨材,用于減輕填埋場負荷,延長使用壽命,符合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準則。
在空氣污染管制上,廠區使用半幹式洗煙塔,對于氯化氫的去除效率達90%以上,而袋濾式集塵設備對于粒狀污染物等有害氣體的去除效率可達95%以上。此外,為了減少廢氣中重金屬及二噁英的含量,焚化廠在半幹式洗煙塔中加入活性炭吸附劑,二噁英的排放管制标準是0.11ng/Nm3。廠區采用四套廢氣監測儀器,分别針對四個焚化爐進行24小時連續監控,監控數值直接轉達中央控制室及本廠入口及展示廳的展示看闆,以便使民衆了解焚化廠處理廢氣排放情形。
除對空氣污染的防止外,廠區的污水處理設備、噪聲污染管制設備以及病媒臭味防治措施都相當到位。
【社區回饋】
如果以為北投垃圾焚化廠所做的隻是垃圾收集和焚化,那你就錯了。事實上,北投垃圾焚化廠的社區回饋措施也使人歎服。
焚化廠的觀景台、旋轉餐廳、社區會議中心已于2000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為全世界第一座在煙囪上建造的旋轉餐廳及觀景台的焚化廠。煙囪高約150米,乘高速電梯,僅需35秒即可抵達頂部。旋轉餐廳旋轉所需能量由廠内焚燒提供。觀景台内設置有望遠鏡,可遠眺陽明山、觀音山、大屯山系及淡水河、基隆河、官渡平原、水鳥保護區等,已成為北市新興的熱門景點及重要地标。社區會議中心具多媒體簡介,可供參訪民衆充分了解本廠焚化流程。此外,焚化廠内設溫水遊泳池,運動公園,青年娛樂中心,社區幼兒園已于2003年對外開放。
圖為焚化廠煙囪,上有旋轉餐廳和觀景台。
圖為台北市專用的帶防僞标識的垃圾袋。袋上标注了制造、販售和使用假垃圾袋的相應處罰手段,包括有期徒刑和罰款等。
【焚燒推廣】
在台灣,垃圾主要的處理方式是焚燒。此方式得以推廣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成熟。在台北,垃圾焚燒能夠得到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成熟、環保得力。
北投焚化廠的垃圾經焚燒後成為灰渣,經押出裝置冷卻後再輸送至震動磁選機回收金屬,随後落入灰渣儲存坑,送至填埋場填埋。焚燒爐内産生的廢氣經由節熱氣、半幹式洗煙塔和袋濾式集塵器收集飛灰,再經活性炭吸附二噁英,随後進行固化并填埋。這一過程,可去除90%以上的氯化氫、95%的顆粒有害氣體,并将二噁英排放控制到标準之内。
這一過程,由4套廢氣檢測儀分别對4個焚化爐進行24小時監控,并直接傳達至中央控制室和廠區入口、展示廳的顯示闆,民衆可以實現随時了解。同時,這也是台北垃圾焚燒能夠得到推廣的第二個重要原因:讓周邊百姓了解焚化場的原理,讓他們知道污染是可以控制的,他們才可能真正理解,完全支持。
台北的幾家垃圾焚化廠都實行嚴格的監控制度,并且特别注意透明度,第一個就是煙氣排放、噪音、異味都能在焚化廠的大型控制室得到監控,直接在大型電子屏幕顯示每一個環節的運轉狀況和污染排放數據,然後這些數據直接動态發送到台北市環保署網站并且對外公布;第二就是垃圾焚化廠周邊都設有監測點,随時反映粉塵、煙氣等排放數據;第三就是對群衆絕對的公開透明,在焚化廠都設有投訴辦公室和24小時監督電話,周邊居民可以随時投訴,也可以進廠參觀,充分了解焚化廠的一切。”
再者,敦親睦鄰,回饋社會是垃圾焚燒能夠得到推廣的第三個重要原因。
台北的垃圾焚化廠一直堅持敦親睦鄰、回饋社會的辦廠方針,每收一噸垃圾,焚化廠就給附近的社區200元新台币,社區就可以做一些公益項目,所以台北的這幾個垃圾焚化廠的功能已經遠不止是處理垃圾,它們已經成為了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北投垃圾焚化場啟用以後,不僅完成了垃圾處理達到減量化、安定化、衛生化、資源化的目标,另外利用熱量回收實現發電,所得售電收益全部用于回饋地方建設。所有的回饋設施耗資約4億多元新台币,其中觀景台、旋轉餐廳、社區會議中心已于2000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全世界第一座于焚化廠煙囪上建造的旋轉餐廳和景觀台。觀景台内設置有望遠鏡可遠眺周邊風景區,已成為台北市新興的重要景點及地标。旋轉餐廳設施5星級,消費平民化,就像社區食堂一樣平易近人。此外,溫水遊泳池、運動公園、青少年娛樂中心、社區幼兒園也已于2003年起對外開放,周邊的SPA,籃球場、羽毛球、遊泳池、健身房等等,隻要周邊居民持身份證一律免費。
【對話】
1、台灣的垃圾分類推進可謂是個龐大的工程。在此過程中,是否存在民衆反對的聲音?又是如何進行解決的呢?
剛開始群衆反映聲音很大,後來馬英九在各個小區做民衆宣講。政府在2000年建立示範區,并從小學教育系統進行分類普及教育。整個垃圾收運及焚燒過程由環保局全程管理,并在初級階段下派工作人員随垃圾車進行分類指導和說明。目前群衆反映良好,垃圾分類知識及工作普及率趨近100%。
2、垃圾收運日常工作情況是怎麼樣的?
垃圾袋有3公斤、5公斤、上至120公升等不同規格,一般家庭較常使用3或5公升垃圾袋。垃圾車每天進行2-3次收運,每輛垃圾車有6-7名工作人員,會現場檢查垃圾分類的規範情況。若市民錯過垃圾車,可将垃圾交予台北市設置的140多個垃圾收運分隊處理。周三及周日不進行垃圾收集。
3、北投垃圾焚化廠與大陸一般垃圾焚燒廠有什麼區别?
1)由于垃圾分類措施完善,廚餘垃圾分開清運至垃圾堆肥廠,故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含水率在60%左右,普遍低于大陸一般的垃圾含水率。垃圾進入焚化廠後可立刻投入到焚燒爐進行焚燒,無需進行停留,而大陸焚化廠内垃圾一般需停留5天左右,待含水率有部分下降後方可達到焚燒要求。
2)垃圾焚化廠内的監控措施與互聯網相通,市民可以随時調取數據進行查看監督。焚化廠流程透明度高,而大陸的焚化廠透明度相對較低。
3)北投垃圾焚化廠在市民的回饋措施上更為科學、親民,從而可以消除民衆對于垃圾焚化廠的抵觸情緒,大陸的焚化廠此方面的措施有所欠缺,缺乏民衆支持。
圖為綠協同學在北投垃圾焚化廠。
第二天:發揮社團優勢,打造綠色實力——綠協團隊在國立中山大學
5月1日上午,綠協同學拜訪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與林德昌教授、以及他的學生們圍繞NGO發展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座談。林教授詳細介紹了台灣地區NGO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而後,綠協成員重點就校園NGO向林老師提出了問題,并共同探讨了解決方法。通過這次深入的交流,綠協同學了解到很多NGO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和資源,也開始思考解決現存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圖為綠協台灣行團隊與中山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林德昌教授及其學生合影。
【交流概要】
中山大學非政府組織(NGO)研究中心以整合本校教學與研究資源,以從事國際非政府組織之學術研究為宗旨,推動國内外非政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建立與國外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夥伴關系。
林教授首先講述了台灣NGO的基本情況。在“9.12”大地震後,台灣民間團體力量開始得到迅速發展。現階段,台灣NGO的主要議題為推動公民社會、NGO和國際社會的接軌,林教授也在努力推動台灣公益NGO的項目,以期更好解決經濟發展和人類發展的問題。台灣NGO跟國際社會連接的主要方式為:台灣NGO建立跟國外NGO連接、合作的平台。而這些連接(主要為議題的連接)其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建立全球聯盟,而在其中台灣NGO有更多的參與力。
NGO在台灣發展雖然表面風風火火,但先天發育不足導緻如下問題。第一,台灣NGO除宗教團體等特定團體外,普遍資金不足。一般NGO很難拿到很大數額的資金,導緻他們雖然辛苦經營,但是真正參與國際連接的NGO不是很多,有影響力的更少。而在台灣NGO中的資金分布不均勻也導緻了NGO的發展畸形。所以在這一方面,台灣NGO還處在學習過程中。第二,台灣NGO較難得到較好的資源,優秀人才的流動性過高。當然,這個問題歸根結底也是資金的問題。由于資金不足,導緻工作人員的薪水不夠,所以跳槽等情況較多。而與之相比較,西方的NGO都有正常的薪水,所以他們的NGO更為穩定。
【思想火花】
與其說經營NGO是一項職業,倒不如說是一項事業。事實上,由于資金上的問題,很多NGO工作者,都是以對一項事業的執著和理念而堅持,可以說很多時候,在招募員工方面是以理念作為唯一的指标。因此,NGO的工作團隊在專業知識上不如學術組織、事業組織等也成為其發展的一個瓶頸,在這一點上和學生社團較為類似。
通過與中山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的交流,團隊總結出社會NGO以及學生社團在發展道路上的若幹注意事項。
1、提升内部實力
為了獲得更多的經費和項目,NGO或社團必須重視自身能力的提升。隻有在能力夠強時,才能更容易獲得政府、企業及民衆的信任,更有效地獲得項目以及資金的支持。倉促應對會議或項目很難有上佳表現。
除了優化項目本身外,提高内部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非常重要。眼界決定高度,目前中國的NGO還處在較為落後的階段,我們開展的許多項目都是國際上早已運作的十分成熟的項目,即使是現行亞洲NGO運行的比較成熟的日本,離國際先進水平都還有很大差距。但日本做殘障的伊甸組織通過與美國相關NGO的交流和學習後,找到自己的差距,進而獲得迅速成長。
2、擴大外部影響力
當NGO開展許多活動之後,如何将其影響力傳播給更多的群體,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對NGO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外部的宣傳絕不僅等同于做秀,普通人的話語權更多地通過媒體來行使,誰能更好地利用媒體,誰就能更好地獲取資源。
當然,宣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利用名人效應,例如台灣NGO就曾邀請馬英九進行相關活動的推介,借助名人NGO增加了媒體的曝光率和民衆的參與度。但要注意的是,宣傳不能隻停留在表面,不能讓民衆隻關注到名人本身,而遺忘了深層内涵。
踏踏實實埋頭苦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媒體時代,除了秉承“行勝于言”的傳統,我們更應該毫不猶豫地做到“行勝,在于言”,通過運用各種新媒體,潤物細無聲地推廣理念,這樣我們将走得更遠。
3、搭建關系網絡
對于個人發展來說,人脈的建立非常重要,對于NGO也是如此。與相關組織單位和人員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上許多NGO都搭建了聯盟關系,然而中國的NGO由于與外界交流少,所以經常處在一個比較孤立的地位。因此我們需要眼觀八方,在充分獲得對等信息源的同時,建立相應關系網絡。目前我們的NGO組織會邀請世界級專家進行學習交流,今後還可以主辦一些全球NGO會議,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積累全球人脈。
此外,與政府部門、企業等建立友好關系。許多人認為NGO和政府是對立的,其實并不盡然,當政府的議題與相關組織的目标相仿時,與政府的合作既能夠獲得資金支持,還能擴大影響力,一舉兩得。
經營NGO和社團是一項事業,也是一門學問。綠協2012台灣行在中山大學一站收獲頗豐。相信,憑借不斷挖掘的信息源,通過增強内在實力與發展夥伴網絡,綠協前行的環保之路會越走越好!
第三天:管理先行,大力推動——綠協團隊在台灣大學
5月3日,綠協台灣行團隊來到台灣大學,同環工所的蔣本基教授、台大根與芽社的代表以及環工所的學長們進行交流。座談伊始,蔣本基教授為大家介紹專業知識,首先作題為《台灣固體廢棄物處理的經驗和教訓》的報告,展示台灣自2000年起實施垃圾分類處理以來所遇到的阻礙,克服方法及成功經驗;之後作題為《台灣環境工程科技與教育的經驗和教訓》的專題報告,展示台灣地區環境工程科技和教育的曆史和發展軌迹。聽取報告後,團隊成員向蔣教授提出了有關垃圾處理、政策實施、環保教育的一系列問題。
随後,同樣作為校園環保社團,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綠色協會和國立台灣大學根與芽社的代表進行了交流。兩個社團的會長分别介紹了各自所在協會,團隊成員就校園社團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讨論,大家在各自的校園環保活動互相學習借鑒,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員們表示今後将推動開展雙方合作。
圖為在台大環工所會議廳,會長周慧發言。
圖為台灣大學環工所蔣本基教授向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綠色協會授予“環工之友”錦旗.
圖為綠協會長周慧和台大根與芽社社長陳緻攸互送小禮物,希望今後兩個社團能有更多的合作和長期的聯系,共同将校園環保做得更加出色。
圖為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綠色協會台灣行團隊與台灣大學環工所蔣本基老師及其學生以及台大根與芽社團代表合影。
短短幾天,綠協台灣行團隊的成員滿載而歸,在台灣收獲了知識、經驗和友誼。在驚歎他們全民環保做得如此成熟之外,更深深意識到自己肩頭的責任,要做的事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大家都表示,作為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綠色協會成員,通過這次交流學習,将努力吸取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将環保事業發揚光大。
編輯 珍愛
附:
台灣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回收曆程與經驗啟示
一、背景介紹
自工業革命以來,随着人口持續增長、大量生産與大量消費,人類對糧食、水、能源等的需求越來越龐大,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廢棄物的産生與資源的損耗。1992年6月在裡約熱内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将“可持續發展的落實”列為21世紀的重要的議題之一。2002年在約翰内斯堡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再次強調全球應重視國際環保公約,共同努力朝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标。
發達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推動過程中,早期是廢棄物處置、1970年1980年間着重于污染物的末端處理、1980年至1990年間着重于工業減廢,1987年以後發展成為“污染預防、清潔生産、工業生态”。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環境發展主流,對産業環保也有很大的改變。
從設計上看,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其基礎在于從制造、産業、産品方面進行清潔生産、環境管理、綠色設計。在此基礎上加強污染控制和合理處置廢棄物,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直接和間接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台灣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一個階梯狀過程,以廢棄物處理和污染控制為基礎,加強回收利用、減廢減容、污染防治,最後推動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達到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台灣廢棄物的管理從1974以來的發展,學習部分先進國家的模式,重心逐步由焚化與掩埋等末端處理,朝向減少資源消耗、抑制源頭廢棄物産生并強調回收利用的前端管理。規劃未來的廢棄物管理達到“廢棄物産生量最小化”、“資源回收再利用量最大化”以及“資源循環零廢棄”。
二、 台灣廢棄物管理曆史沿革
從質量守恒原理來看,一般廢棄物的處理包括四個方面:焚化、掩埋、堆肥和資源回收。台灣在廢棄物管理上有以下曆程:1987年引進延長生産者制度,1991年開始設置大型焚化爐,1997年制定并推進資源四合一計劃,2000年開始在台北市推行垃圾費随帶征收制,2001年推廣廚餘垃圾回收,2002年推動源頭減量政策,2004年推出廢棄物“零廢棄”政策,2005年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回收并且同年廢棄物焚化爐數量減少。
在垃圾處理方面,80年代以前,台灣一直處于任意棄置的狀态,并且曾引發過村落之間的“垃圾大戰”。直到1984年,台灣才形成了一套掩埋為主的比較完善的垃圾處理體系。1989年,資源回收立法通過。從1990年開始,台灣走向了以焚化為主的垃圾處理體系。随着資源化、減量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目前台北市居民日人均垃圾産量已經少于0.4公斤,大約是1995年的三分之一。
台灣現行的廢棄物管理策略包括推動源頭管理、加強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強化清運系統、妥善處理末端。在源頭管理上,具體的措施包括推動産品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産以及改變民衆習慣,減少丢棄物品,達到綠色消費。在加強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上,措施包括通過宣教等方式推動垃圾分類、改善回收管道、提升再利用價值、産品延長生産者責任以及适時評估新增回收項目。在強化清運系統上,措施包括新增資源回收車、淘汰老舊垃圾車、多方監控評估等。在末端處理上,措施則包括推動焚化灰渣再利用、焚化爐轉型為生物質能源中心、評估垃圾全回收的可行性等等。
從處理流程上看,在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的源頭管理下,家庭産生的廢棄物除去水肥妥善處理外,在垃圾強制分類、随袋征費下通過效率提升的清運系統,将其中的資源、廚餘垃圾、裝潢廢棄物等再利用,剩下的一般垃圾進行前處理。前處理将塑料、金屬物品分揀出來再利用,對生物質烘焙形成炭化産品用于發電。最後,或焚化或掩埋對廢棄物進行末端處理。焚化産生的熱能可以用于發電,剩下的灰渣可再利用于水泥等其他産品的原料,達到資源與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垃圾分類的強制推動
為強化源頭減量,除了推動綠色設計、綠色消費外,在産生了廢棄物之後,将可再利用的資源回收利用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垃圾分類效果好壞會影響到最終垃圾量的大小。台灣在21世紀初開始,強制推動了垃圾分類政策。
台灣的垃圾分類政策分為兩個階段實施,其中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1月1日起在10個縣市率先實施,第二個階段是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地區内強制實施。根據垃圾強制分類政策,一般廢棄物分為資源、廚餘、垃圾三大類。其中資源包括廢紙、廢金屬、廢玻璃等,廚餘指家庭産生的生熟食殘渣,這兩類都不收費。而垃圾則指的是目前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廢棄物,此類處理費随袋征收。在整個流程中,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原則。
台灣政府在執行該政策時,采用了一些很嚴格的方式。比如在“垃圾不落地”方面,現場稽查取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大部分由志願者構成的稽查人員廣撒網,在所轄區域内不僅對亂扔垃圾者可以開出1200至6000元新台币(約260至1300元人民币)的罰單,也還不厭其煩對居民進行開導宣教。對于不按照規定将垃圾分類者,現場稽查者也有同樣的權利。不到5年時間,居民在垃圾分類方面已經形成習慣,對于現行政策也很贊同。從效果來看,城市道路上基本看不見垃圾,居民基本會在固定的時間将已經分類好的垃圾送給垃圾車随車人員。
然而,垃圾分類的強制推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以台北市為例,在強行推動垃圾分類的前兩天,仍然有超過20萬以上的市民并不擁有規定所用垃圾袋,也就意味着他們不能把垃圾從家裡合法扔到外面去。對此,政府了解後馬上從三個方面做出了反應:首先,增設了販賣渠道;其次,招募了大量主要由公務員構成的志願者團,與民衆進一步接觸進行宣教;最後,也是成功的關鍵,就是所有的政府領導集體出面,跟車進行回收垃圾,優先收回有特制垃圾袋的垃圾,其次把沒有特制垃圾袋的垃圾套上一個特制垃圾袋,并且将特制垃圾袋親自送往居民家中。不到一個星期,幾乎所有居民都開始使用特制的垃圾袋。由此可見,在充當曆史轉折點的政策實施方面,政府強有力且有效的執行力是不可或缺的。
統計數據表明,在垃圾分類回收政策實施以來,台北市資源回收率由1995年的0.7%提高到2009年的44.7%,台北市山豬窟垃圾填埋場的日掩埋量由1994年的2501噸降低至2009年的59噸,減量97.6%。
四、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
實現資源回收是實現“廢物産生量最小化”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那麼要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标呢?為此政府提出了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即通過社區民衆、回收商、地方政府以及回收資金四個方面進行回收利用等前端處理。
在社區民衆方面,垃圾回收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即每個住戶均參與到垃圾的分類回收中。并且,通過建立社區的自發回收組織,更有效地将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和理念傳達給廣大市民。
另外,垃圾中資源的部分是可以作為回收商的刺激物。四合一計劃鼓勵民間的回收商參與到收購垃圾中的資源物質中來,形成了一套民間回收清除處理體系。
在地方政府方面,則将資源垃圾與一般垃圾分開收集清運變賣所得的利潤按一定比例回饋給參與到此過程的民衆與工作人員。隸屬市環保署的北投垃圾焚化廠将在垃圾分類操作全過程中得到的利潤上交到環保署,後者即按計劃在廠址周圍建立起遊樂場所等公共設施,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作為一種回饋手段。又如,北投焚化廠每處理1噸分類後的垃圾,就回饋給每個垃圾來源處的裡長200台币。
建立回收基金制度也是一個促進資源回收的有力措施。具體的操作為在銷售商品,如小汽車時,将一定的回收費用含在售價裡,并在使用期滿将其回收時退回該部分的回收費。這種将回收費綁定到商品上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廢物回收,但是前提必須規範好回收為制造、輸入、販賣業者之責,并注入經費促進該回收體系的運作。很重要的一點是,民間基金會缺乏公權力,相比政府的管制,力度和規範度相當欠缺,而之前也出現過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導緻民間基金會解散的情況,所以目前在台北政府接管基金會比較有利。
基金會作為一個管理整個垃圾分類回收過程的組織,在回收責任,管理權責以及回收系統三個部分對付費和補貼進行了規定。資源的販賣者有回收的責任,并付費至資源回收管理資金庫,後者根據回收種類數量等給予負責資源處理的回收系統,即工廠補貼。在這三個環節中分别設置相應的管理委員會進行監督管理。綜上,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基金運作整體。
在此計劃下,台灣的廢棄物管理發展将走向“資源回收最大化,焚化垃圾最小化”,資源有效被重複利用,客觀上減少了垃圾産生量。
五、結語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已經從垃圾任意扔放走向了廢棄物有序管理。在一系列管理措施下,從垃圾産生的源頭到處理的末端,無一不體現了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反觀大陸,眼下之急不應該是選擇掩埋或是焚燒。從廢棄物産生的源頭做到減量再利用,在清運過程中嚴格監管,杜絕非正規處置,在處理廠附近回饋民衆、改善衛生,這些才是解決當下大陸“垃圾圍城”的必經之路。關鍵,是政府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