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與大師面對面:斯諾因克教授與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生座談紀實

如何處理找工作與寫論文的矛盾?怎樣合理安排時間?博士期間發表多少論文合适?如何處理同導師的關系?2011年10月25日,bevictor伟德官网院館,當這些問題一攤上桌面,引來共鳴者衆。美國工程院院士、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斯諾因克(Vernon L. Snoeyink)微笑着坐在長桌一端,将水果盤推到大家面前,說:“吃點水果吧。”

 圖為斯諾因教授。

圖為座談會現場。

“一定要寫些值得别人花時間讀,對得起自己學術聲譽的東西。”

“好學生(students who excel)和普通學生(students who do well but not excel)的關鍵區别是什麼呢?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特别出色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而隻按導師的想法做研究的同學,會做的比較好,但不會很出色。”斯諾因教授這樣開場道。

“可是,”有同學怯怯打斷他,“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聽老師的話,現在要如何培養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呢?”

深秋的陽光透過705的窗戶輕拂過桌面,20位同學圍坐在桌旁,教授的目光一如這午後的陽光。“當你看文獻時,不要盲從(don’t believe everything printed on the journal),要學會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當你嘗試發現其中的錯誤時,就打開了一條通往批判性思維的道路,随後你可以通過研究來證明,你的第一篇論文也随之誕生。”斯諾因教授說。

“如何才能寫出具有批判性的原創論文來?”一位男生同學锲而不舍地繼續追問。

“科研論文寫作都有一定之規,形式上完全有章可循。至于如何原創,當你拿到一篇科研論文時,列出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以及存在的矛盾,然後列出你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寫出許多論文,雖然不一定都能獲得發表,但好歹你已經逐漸上了道兒(involved in the field)。很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知道前人在這一領域已經做過哪些研究。此外,你的論文亦需不斷加以完善。”

有人無奈道:“馬上要畢業了,所以我不得不寫論文,但是寫論文對我在公司裡工作好像沒什麼用,怎麼辦?”

“如果想在一家公司做出成績,你需要弄清楚這公司的主流研究方向。努力使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知道這一領域以前有哪些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如何。隻有這樣,你才能從公司中脫穎而出。而你在寫論文時所做的工作,恰恰能夠幫助你深入了解某一領域。”教授答道。

“我是一名博士生,我很想請您談談如何合理安排時間。”

“博士生的話嘛,你隻需要一周七天,每天工作20個小時就可以了。”斯諾因教授故作輕松狀。“其實,世事紛繁,我們要厘清主次,學會拒絕,将工作重心放在你的首要任務上。”

“您認為一個學生在讀博期間發表多少篇論文合适?”

“3到4篇比較合适。但是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沒有發表任何論文,最後也拿到了博士學位。這主要是由于他研究方向最後沒有出什麼适合發表的結果,所以沒有任何公開發表的文章。但這位同學其因自身素質優秀,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維,所以我認為應該給他博士學位。”

教授語重心長地囑咐大家:“發論文要講究質量。在寫論文時,如果三個部分放在一篇文章中寫出來效果更好的話,就不要把它們拆成三篇文章來寫,否則雖然文章數量多了,質量并不怎麼好。一定要寫些值得别人花時間讀,對得起自己學術聲譽的東西。”

“做你喜歡的。”

“教授,能談談您是怎麼規劃自己的人生的嗎?”問題一抛出,場上竊笑者有之,淡定者有之,欲一探究竟者亦有之。

教授莞爾:“其實我高中時不是個好學生。高中念完後,我不想上大學,就去公路局工作了幾年,但很快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那份工作。想來想去覺得自己還是喜歡和人打交道,想做一名高中老師,所以就去了大學讀書。本來選的是跟數學毫無關系的人文專業,沒想到自己并不适合。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去做了能力傾向測試,卻發現我擅長的是理科。我就想,既然我要當高中老師,那我就選學土木工程吧。沒想到結果很好。大學畢業後,我去找工作,面試了很多家單位,都覺得自己并不希望把一輩子耗在這些工作上。于是隻好繼續念碩士,念完碩士,又去面試,結果仍然和以前一樣,便繼續念博士,博士畢業後,我終于如願以償當上了老師,不過是大學老師。人生就是不斷的嘗試,發現自己到底适合什麼,喜歡什麼,從而了解自己(finding yourself,do what you like).

“怎樣選擇研究課題呢?”

“做你喜歡的,當然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within your strength)。我通常會尋找基金來支持我想做的課題。”

“從小到大,我都是為了實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理想活着,無法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人生道路。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一個女生問道。

“如果要改變現狀的話,我覺得至少你可以從選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開始。”

“導師和學生……需求同存異,而無須求全責備。”

“作為一名老師,您是如何挑選自己的學生的?”

“我想主要還是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吧。每當有學生想報考我的研究生時,我會約他談一談。如果研究方向相同,我會考察他是否是一個不輕言放棄(not easily discouraged)的人。若研究方向不同,我會給他一些建議。”

“其實導師和學生如果關系良好,将是一個雙赢的結果。我們所要做的是求同存異(put our difference aside),而無須求全責備(doesn’t have to be a perfect match),畢竟如果你不滿意,還有機會換。獲碩之日即轉型之機。(master degree=breaking point=time to change)”

“現在中國大學的教授不僅需要承擔國家的科研項目,還會做一些企業的項目,這使得學生疲于做項目而沒有太多時間讀文獻做科研,請問您覺得這種現象該如何解決?”

“中國存在這樣的問題,主要因為中國的環保公司,環境咨詢業(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industry)還在剛剛發展階段,所以大學就承擔起向政府部門以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technical support)的任務。美國也是一樣,政府和企業也需要幫助,大學也會給予技術支持,但由于美國的環境咨詢業比較發達,所以這部分工作主要由他們承擔。中國現在的這個問題很難解決,我們隻能希望并等待環境咨詢業的成熟發展。”

“中美學生沒有大不同。”

“我覺得美國的學生就比較喜歡問問題,而中國學生則不是。”

“非也。現在在美國已有不少少數族裔,如西班牙裔、拉美裔、非裔等,中國學生在美國已經不算是少數族裔了。我自己也曾經帶過中國學生,他們很容易适應美國的學術氛圍。中美學生沒有大不同。”

“我的一個朋友曾說,當研讨會結束後,提問題的數量和項目的質量成正比。(how many questions are asked after a seminar is a way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a program)我不能确定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确實有幾分在理。”

“如果去美國讀博士,我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适應當地文化?”有人借機讨些留學經。

“這個是很難的。我的課題組有25個學生,其中有幾個中國人,他們在一起經常說中文,而且也會自己組織聚會。所以在國外,同一個國家的人(ethnical group)更容易聚在一起。但是這樣不利于你了解當地的文化。”

“有的同學跟當地人交流很多,他的本國朋友就會覺得受到了冷落。所以要學會保持友誼(keep the tie)。比如在國外會有寄宿家庭(host family),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去他們家裡拜訪一次,了解美國人的生活,或者參加當地人舉辦的聚會,都會對你了解适應當地文化有幫助。”

附:

斯諾因克教授(Vernon L. Snoeyink),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終身會員,美國給水工程協會終身會員,理事,美國給水工程協會研究基金會理事,曾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槟分校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主任。(文/蘇珍愛,孟凡琳,圖/蘇珍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