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3月20日電(通訊員 陳藝丹)3月9日,我院bevictor伟德官网王燦教授與地學系蔡聞佳副教授聯合課題組在自然子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下中國分省及網格化人口預測2010至2100年》(Provincial and grid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 for China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from 2010 to 2100)的研究論文。研究首次構建了2010至2100年五種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下中國未來分省人口(含性别、年齡、受教育水平)及高分辨率(1km)網格化人口數據庫,該工作對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制定精準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資源需求和分配乃至社會公平相關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意義。
共享社會經濟發展路徑(SSPs)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為了促進對未來氣候變化影響、适應和減緩的綜合分析而構建的新一代情景組合。它描繪了未來經濟社會系統五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減緩适應挑戰間的關聯,是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氣候政策制定的核心基礎。當前國際機構已建立了國家尺度的社會經濟驅動要素(人口、GDP和城市化率)長期預測數據庫,然而該數據庫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在情景參數設定中未能充分反映我國的現實情形,使預測數據存在一定的系統性偏差;二是該數據以國家為單位,難以對氣候變化和氣候政策的影響進行高空間精度的評估,難以滿足精細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需要。因此,構建一套适應我國國情的次國家尺度和網格化高分辨率的SSPs基礎要素數據,具有迫切的開發需求和重要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使用多維遞歸模型,在五種社會經濟發展路徑下估算了2010年至2100年中國省級人口數量及性别、年齡、受教育水平等結構信息,研究考慮了國家生育政策和落戶政策調整的影響,減少了現有國别研究結果中的系統性偏差。根據代表性濃度路徑(RCPs)城市網格和曆史人口網格,将預測的分省人口分配為分辨率為1km的人口網格。研究基于最新的分省和地級市統計年鑒數據、國際機構發布的人口網格化現狀産品數據,對預測的分省人口總量、結構化信息以及網格化數據結果進行了驗證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人口将在2027年至2034年間達到峰值。在中等發展路徑(SSP2,可理解為現有政策情景)中我國人口将在2029年達峰,峰值約為14.6億;不均衡發展路徑(SSP4)下最快達峰(2027年),且峰值人口最低,約為14.4億;全球區域競争路徑(SSP3)下達峰時間最晚(2034年),且峰值人口最高,約為14.8億。到2050年,我國人口總量在不同情景下變化不大,為13.2億至14.6億之間;到2100年,我國人口總量在不同情景下差别巨大,有可能維持13.5億的水平,也有可能低至8.1億。
本文數據(含2010至2100年SSP情景下中國分省人口及人口城市化預測數據、省級分性别、年齡和受教育水平人口數據、SSP-RCP情景組下1km分辨率人口網格化數據)可供非商業用途研究使用,文章地址和數據免費下載地址見文末鍊接。
五種共享社會經濟發展路徑下,2010至2100年國家層面未來人口數量
(SSP-RCP各組合下的人口分布結果可自行下載數據查看)
bevictor伟德官网2017級博士生陳藝丹為論文第一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地學系蔡聞佳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王燦教授為該項研究課題的負責人。地學系蔡聞佳與bevictor伟德官网王燦課題組長期緻力于氣候變化經濟學、能源環境經濟系統模拟、減緩氣候變化的環境和健康影響評估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A06036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o.71773061, No.71773062 和 No.71525007)等項目支持。
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0-0421-y
數據免費下載地址: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c.46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