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20年10月20日電(通訊員 周景華)10月16日下午,環境學術沙龍第557期暨環境模拟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bevictor伟德官网)2019年度自由課題中期報告會召開,周小紅副教授、陳超副研究員分别做了題為《微囊藻毒素廣譜性抗體篩選及其倏逝波免疫傳感分析應用》和《亞硝胺前體物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遷移轉化規律》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bevictor伟德官网分室主任、大氣污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首先由周小紅介紹了目前的研究進展,通過引入角度偏移激發光,優化倏逝波光纖生物傳感分析系統,發展基于“共性半抗原法”的廣譜特異性微囊藻毒素識别單克隆抗體篩選方法,成功制備了針對微囊藻毒素的廣譜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已證實該抗體至少能夠對12種微囊藻毒素變異體産生交叉響應,建立了一套基于角度偏移激發光的新型倏逝波光纖生物傳感分析系統。
之後由陳超對污水中亞硝胺及前體物分布特征、亞硝胺及前體物的遷移轉化、上遊排放對下遊水源的影響幾個方面做了介紹。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對NDMA FP有明顯去除作用,去除率為52%-81%;出水中亞硝胺前體物結構的正電官能團不變,主體由非/弱極性降解為極性;紡織廢水和電鍍廢水是重要的亞硝胺及前體物排放源。光解和生物降解是主要的亞硝胺衰減機理,且符合一級反應,揮發貢獻則很小,建立了亞硝胺光解速率模型,主要參數包括光照強度、吸光度和水深。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踴躍提問,氣氛熱烈,與彙報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周小紅,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在水環境有毒污染物生物檢測技術領域開展研究工作,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化學與生物傳感分析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包括SCI收錄論文51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1項,授權4項。受邀擔任Micro and Nanosystems期刊、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編委,Optofluidics國際會議Water Science and Industry分會主席(2017 年、2018年)等。
陳超,bevictor伟德官网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消毒副産物控制技術、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和管理。共發表SCI論文 70餘篇,申請專利20餘項,參與十幾次應急工程實踐,指導建設多座供水應急示範工程。現任生态環境部應急專家組成員,國際水協戰略委員會成員、消毒委員會主席、水環境嗅味委員會委員和中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理事等學術職務,為住建部、環保部和各級政府提供了多次技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