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victor伟德官网2019屆博士畢業生蔡潤龍、郭揚獲得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頒發的第一屆優秀博士論文獎。本次評選覆蓋我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及其下屬的相關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全國共11篇博士論文獲獎。
蔡潤龍,博士導師為郝吉明教授和蔣靖坤教授,博士論文題為《1-3納米氣溶膠粒徑分布測量方法及應用》。由氣态前體物通過成核過程生成二次顆粒物是影響地球輻射平衡的重要過程,而對1-3納米範圍内氣溶膠粒徑分布的測量是研究成核機制的關鍵。論文針對1-3納米氣溶膠粒徑分布的測量方法開展研究,研發用于1-3納米氣溶膠篩分的裝置,并對典型污染和清潔大氣中的新粒子生成現象開展研究。論文創新性成果主要包括:(1)提出了量化表征1-3納米氣溶膠粒徑分布測量性能的參數,以及顆粒物在反向電場中通過效率的解析解和優化方法,研發出一款适用于1-3納米顆粒物的中流量電遷移率測定儀;(2)推導出了計算相對污染大氣中新粒子生成速率的新公式,建立了估算新粒子生成事件過程中傳輸對于所測粒徑分布影響的動力學方法;(3)發現了凝并損失是污染大氣中新粒子生成事件的主控因子。
郭揚,博士導師為陳呂軍教授和田金平副研究員,博士論文題為《基于能源基礎設施視角的中國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減排研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工業綠色發展的背景下,博士工作聚焦于中國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特征、減排路徑和成本效益,為我國落實溫室氣體減排計劃、推進工業園區低碳轉型提供了決策支撐。論文創新性貢獻包括:(1)基于生命周期視角,定量揭示了200餘家中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征;(2)建立了1600餘家中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大樣本、高分辨數據庫,闡明了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環境影響,識别了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技術;(3)耦合多種方法構建了“年份-存量”綜合評價模型,精确量化了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經濟成本和協同環境效益,提出了中國工業園區低碳轉型對策建議。
蔡潤龍目前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獲芬蘭科學院基金支持,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郭揚目前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并入選由Schmidt Futures和The Rhodes Trust聯合選拔管理的2020屆Schmidt Science Fellows(全球共22人)。相關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網頁鍊接:http://hjyp.chinacses.org/view-2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