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1月18日電 (通訊員 謝苡靈)1月18日,bevictor伟德官网溫宗國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中國廢塑料進口禁令減少了全球環境影響》(China's plastic import ban increases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mitigation of plastic waste trade flow worldwid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定量化了由中國廢塑料進口禁令引起的18個主要國家(地區)、6種塑料類别的貿易流動及處理模式變化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及生态成本,并通過情景分析預判了出口量下降、回收率上升等長期的環境影響,為未來提高國際廢塑料貿易的環境可持續性指明了方向。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出于轉移環境風險和填補原料空缺兩個方面的各自需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廢塑料輸出不斷加快并逐漸形成常态,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峻的環境污染和生态健康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曾經最主要的廢塑料進口國和最大的塑料生産國, 2017年印發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禁令”),禁止了包括廢塑料在内的24種固體廢物的進口,導緻全球廢塑料貿易流動向東南亞國家的轉移和整體流量的下降,從而倒逼世界各國廢塑料處理方式逐漸發生改變。由于各國對廢塑料的處理方式及其結構比例各異,處理技術的成熟度各不相同,貿易流動及處理結構的改變勢必會對全球環境可持續性造成巨大的影響,卻尚未得到定量化的科學揭示。
該研究基于2008-2019年全球國際貿易數據,建立基準情景與2018年情景,綜合核算中國“禁令”前後國際廢塑料貿易流動變化及其生态環境影響,研究涵蓋了18個與中國廢塑料貿易來往密切的樣本國家(地區)和6種塑料類别。貿易流動分析(圖1)發現,與基準情景相比,2018年全球廢塑料貿易總量下降了45.5%,其中中國的進口量下降為基準的4.6%。馬來西亞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的廢塑料進口國,東南亞五國的進口量增加到基準的3.62倍,而随着東南亞各國紛紛效仿中國推行廢塑料限制進口的舉措,這一趨勢在2019年有所緩解。
圖1 中國“禁令”前後六種廢塑料的國際貿易流(單位:噸)
該研究進一步以1kg廢塑料為單位建立廢塑料貿易與處理系統開展環境影響評估。研究主要考慮将廢塑料進行衛生填埋、焚燒和回收再生三種主要處理方式(圖2),關注全球變暖、細顆粒物形成、淡水生态毒性、人類緻癌毒性和用水量等5項與廢塑料處理密切相關的中點指标,分别計算國内處理、出口、運輸三個環節中全球環境影響變化的絕對值,從而識别2018年貿易流變化的環境影響及生态成本(圖3)。研究結果顯示,貿易流量的變化僅對全球變暖産生了負面的環境影響,或多或少地改善了其他四個指标,整體上促進了全球環境的可持續性。經評估,中國“禁令”2018年在全球節約的生态成本高達23.5億歐元,相當于2017年全球廢塑料貿易金額的56%。
圖2 貿易流變化的生命周期評價模型的系統邊界(以中國向日本出口為例)
圖3 2018年貿易流變化的環境影響及生态成本
為探究未來全球廢塑料貿易與管理可能的變化,研究開發了兩類預測情景及其組合情景,分别設定不同幅度的“出口量下降”及“回收率上升”參數。計算表明,減少出口和提高回收率都是降低廢塑料貿易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各類情景可減少約15.4-32億歐元的生态成本,其中“出口量減半+回收率提升20%”的方案是最受推薦的情景(圖4)。因此,發達國家可通過政策激勵和财政支持,加強廢塑料的屬地化管理、提升回收率,而發展中國家需要提高對處置外國廢塑料潛在環境風險的認識,并及時制定有關限制性的政策,從而改善全球環境可持續性。
圖4 出口量降低、回收率上升情景及組合情景的環境影響比較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學者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bevictor伟德官网溫宗國教授為第一及通訊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研究生謝苡靈為第二作者,bevictor伟德官网畢業生陳沐含和碩士生丁加對該研究亦有貢獻。
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