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世界慕課大會·先行者說】張潇源:從融合式教學到環境人的專業熱情

在線教學:多平台聯用,緻力于“同質等效”

“水工藝設備、儀表與控制”是我在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新開設的一門課程,第一次開課就遇到了疫情,從而轉為全面的線上教學。學校在疫情暴發後做出了準确的判斷和積極的回應,及時做出了“延期開學、如期開課”的指示。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我和助教團隊積極探索線上教學方法,形成了“雨課堂+會議軟件”聯用的在線教學模式。

該模式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課程設計、課前準備與應急預案。我重新設計了每堂課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内容,采用約30分鐘一節,三小節授課方式,運用案例、視頻、動畫等輔助教學,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所學内容,采用騰訊會議語音與聊天等功能與雨課堂選擇題、彈幕、投稿等功能進行線上互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還為應對雲授課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

二是在線直播教學。課程實時直播為在線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在遠程、異地、分散的情況下,“教”與“學”過程中的互動環節至關重要。在線教學模式為教師采用騰訊會議直播授課,同時啟用雨課堂互動加留檔,微信或網絡學堂分享課件,微信群通知與交流。騰訊會議與雨課堂可實現優勢互補。騰訊會議、ZOOM、矚目等會議軟件可實現PPT動畫播放,學生可語音發言,也可分享屏幕并彙報。雨課堂線上互動教學,其選擇題、投票、彈幕、投稿、點名等方式有助于保持學生專注力,并能将學生課堂小測、作業等全過程線上教學數據保存,這些功能是會議軟件無法替代的,也是考查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重要依據。

三是教學錄屏與數據分析。教師和學生通過雨課堂進行課程回放,教師可通過課堂回放查看授課效果,複盤改進提升,而學生通過雨課堂的回放,可對課程的難點進行反複學習,從而達到牢固掌握的目的。此外,教師和助教在雨課堂界面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在線批改和反饋,實時了解學生的最新學習情況。

我認為,在線教學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确保線上聽課的學生能有與傳統教學有同質等效的課堂體驗。“水工藝設備、儀表與控制”這門課程中,原本安排了實物展示和水廠參觀的環節,但在線上教學的模式中是無法實現。針對這個問題,我在課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動圖、視頻來展示儀表、設備的工作原理與實物。該課程在全校課程評分中處于前5%。

融合式教學:四台筆記本助力“一個都不能少”

進入秋季學期,疫情防控常态化,學校堅持教學“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開展融合式教學。我在本學期開設了“世界環境與文化體驗(英語強化課堂)”這門課程,其中1位同學和1位助教在國外,課程以融合式教學形式開展。我認為,融合式教學最大的挑戰同樣在于如何保證在線學生能有同質等效的課堂體驗:老師正常進行課堂授課,要減少軟件操作帶來的影響,要與線上同學進行有效、即時的溝通。我的課堂上有很多讨論環節,在互動性極強的讨論中,我和助教團隊做了融合式教學方案設計。

經過細緻的研讨,我決定采用騰訊會議為主、矚目會議小組讨論的方式,保障線上學生同質等效地參與課程學習和讨論。我和助教團隊現場用了4台筆記本電腦:1台為主講筆記本,調用教室攝像頭傳輸講台畫面;1台筆記本+外置攝像頭,騰訊會議(麥克與揚聲器均靜音)傳輸教室現場學生畫面;1台筆記本+外置攝像頭+全向麥克風,接入矚目會議,專用作國外學生與現場學生小組讨論,通過交互讓學生共同體驗高質量學習;另備1台筆記本+外置攝像頭作為備用設備,以及學生在台前展示時的特寫畫面傳輸。該融合式教學方案能夠讓線上的同學有真切的課堂體驗。

“世界環境與文化體驗”課堂互動

課堂上使用的部分融合式教學設備剪影

以精心設計推動“三位一體”教書育人

對于“世界環境與文化體驗”的定位,我覺得這絕不僅僅是一門專業英語課。我認為,這門課程秉承了學校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課程團隊經過不斷探索,先後進行了多次課程設計與内容的改進完善,以提高課程質量,緻力于給學生最大的獲得感。

在價值塑造方面,希望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理解與審視全球環境問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跨文化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激發其對環境事業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在能力培養方面,希望能夠以增強學生基本科學研究素養及系統性自我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充分結合環境學科專業特點提高學生檢索與篩選文獻能力、知識結構化與文本寫作能力、公衆表達能力,建立英語表達的自信,并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能力。

在知識傳授方面,希望以引導學生認識理解環境領域知識、學習信息獲取與辨析方法為切入點,從閱讀、寫作和演講三個方面入手,呈現學科前沿知識,通過結構梳理、準确理解和文本整合等訓練,以及海報制作、公衆演講等實踐,使學生了解環境領域的學科前沿動态知識,培養學生對環境專業的興趣和整體認識,使學生擁有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的知識儲備。

為了實現“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标,我做了大量精心的課程設計,激發同學們創新靈感,引導環境學子的專業認同與擔當。

例如,在Concept Map環節中,每組各個成員共同閱讀一篇《自然》《科學》正刊精選環境主題文獻,在規定時間内讨論梳理主要框架與核心内容,最終以手繪概念框圖的形式進行展示與講解。該課程環節中一方面可使學生掌握快速提取、歸納與總結科學論文的核心内容方法;另一方面,在閱讀、讨論和梳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強。該訓練也讓同學們建立起了解最新全球科技進展的信心,鼓勵大家閱讀、思考、實踐,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理解文獻。

而在Acronym Game環節中,每組随機分到一個與環境相關的英文主題單詞,在規定的時間内對該單詞的每個字母拓展為詞彙,形成一個句子,句子的單詞首字母即為該主題單詞,同時,還要使這句話是該主題單詞的核心要義的闡釋。在此基礎上,圍繞該句子的内涵進行海報的制作與展示。這樣的教學環節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充分思考、交流、協作,充分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承接後續論文寫作的課程訓練。

例如:

Forest: For Our Renewable Environment, Save Trees!

Water: With Aqua, The Earth Remains.

Acronym Game教學環節

未來的展望:更加開放融合的大學

我認為,學堂在線、雨課堂、騰訊會議等在線課程平台對教學實踐将産生變革性的影響。5G、VR(虛拟現實技術)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未來沉浸式融合教學提供可能。因為疫情,“2020年将成為人類曆史的分水嶺”。這句話對教育也适用。在線課程平台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打破了以往課容量的限制,這是變革性的發展。古代因為書籍的缺乏而限制了知識的傳播,印刷術的産生催生了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同樣的,在線課程平台中,課程的存儲記錄更為便捷,傳播範圍更為廣泛,對教育資源相對匮乏地區的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未來,我将繼續進行教學方面的探索。我引用邱勇校長的一段話:“未來的大學,一定是更加開放融合的大學。未來的學習,一定是更加自主的學習。未來的教學,一定是更加智慧的教學。未來的教育,一定是更加普惠的高質量教育。”

來源:清華新聞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