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院士說 | 《環境保護》對話郝吉明院士:以更高标準引領生态環境保護事業不斷前行

2022年8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郝吉明在清華科技園接受《環境保護》雜志記者專訪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并對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那麼,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着力點和牛鼻子是什麼?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成果該如何保持和鞏固?在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上,将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應對措施又有哪些?有鑒于此,2022年8月12日《環境保護》雜志記者來到清華科技園,對中國工程院院士、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郝吉明進行了專訪,請他談一談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生态文明建設推動社會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

《環境保護》:近年來,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科技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支撐作用?

郝吉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發布以後,國家集中了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科研力量,從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等渠道籌措經費,支撐大氣防治科研攻關工作。

第一,通過大氣污染防治科研攻關,弄清了大氣污染形成的原因:氣象是外因,排放是主因。加大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就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決策。在“大氣十條”和《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文件中,均把能源的污染防治放在首位。根據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的數據,計算出大氣中PM2.5的來源以及各種源的貢獻率。貢獻率排在首位的是能源的利用,因此,便提出更加嚴格的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标準,使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同時也促進了煤電行業的健康發展。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在煤電行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通過提高污染排放标準,燃煤電廠最後實現超低排放,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體系。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國發電量持續增長,能夠滿足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

第二,對機動車污染治理的支撐。我國機動車污染排放防治起步比較晚,這與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基數低有關。但是随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車排放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城市地區。為解決機動車污染防治涉及的技術問題、管理問題、道路交通控制問題,我們提出了“車、油、路”綜合控制體系,不僅使汽車排放的尾氣清潔了,也使得油品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機動車污染控制方面,最初主要是加強汽油車污染治理,之後對重型柴油車也要進行污染控制,尤其對重型柴油車實施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對此,我們從技術和監管上都提供了科技支撐,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第三,科研力量在工業減排上的體現。我國産業結構偏重,尤其是鋼鐵行業。我國鋼鐵産量占全球總産量的50%以上。如何使鋼鐵生産更清潔化,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通過科研攻關,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難題被突破。鋼鐵行業實現了超低排放改造,淘汰掉了一批生産“地條鋼”以及落後産能的企業,促進了先進企業健康發展。對于交通運輸的污染排放,不僅是解決了汽油車、柴油車的污染控制,還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當前,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走在世界前列。總體而言,科技力量支撐了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三大行業結構的改變。我國的空氣質量改善主要取決于這三大行業的改善與進步,同時大氣污染控制也促進了工業體系的清潔化。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表面上看是抓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其實質則是推動整個社會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

抓好“兩個協同”是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關鍵之舉

《環境保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您認為此項工作的着力點或者牛鼻子是什麼?

郝吉明: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需要重點抓住兩方面工作:一是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這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要重點抓PM2.5污染治理,要在冬天做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夏天實際上是一個臭氧季,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在夏季的時候,要把臭氧污染治理放在一個突出位置。

二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控制。這兩種污染物的控制決定PM2.5和臭氧的治理。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的技術難度大,操作難度也比較大,尤其是揮發性有機物,種類繁多,排放量大,排放源分散。所以要從經濟的轉型開始抓起,從源頭抓起。當然末端治理也是重要的,但是完全靠末端治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從産品的設計到整個生産工藝實行全過程的控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所以,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既要協同控制,又要找出污染源頭,并要進行全過程控制。

随着我國經濟體系的不斷優化升級,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控制,能夠取得比較快的進展。臭氧濃度受氣象條件的影響較大,我國雖然開展了大量臭氧污染治理工作,但是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如果出現像今年一樣的炎熱夏天,臭氧污染還是會有所反彈,所以臭氧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國的PM2.5治理在比較短期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标準中對PM2.5的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第一階段過渡目标(WHO IT-1指導值)相當,要真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标準和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持續努力。總而言之,解決空氣質量問題,主要是抓兩個協同:一個是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治理;另一個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控制。

科研與機制創新是大氣污染防治體系的重要一環

《環境保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我國應當如何構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體系?

郝吉明:構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體系:第一,要提高對大氣污染的感知程度,對大氣環境各個方面要有很好的監測。通過天地空一體化的生态環境監測系統,更清晰地了解大氣污染的特征、發展趨勢、影響要素等。

第二,要對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個長期判斷,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對解決哪些矛盾,抓住哪些機會做到心中有數。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就是:在生态環境治理中,我國抓住了電動汽車發展的機會,帶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要精準科學治理,抓源頭,而不是抓末端治理。同時,源頭治理還要有具體措施,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綠色低碳的工業園區建設是解決工業散亂污染、不集中治理、産業鍊不貫通等好多問題的一個方式。園區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為生态、環境的解決,帶來了重要的機會。

第四,要緊跟中央決定,按照中央部署來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大氣十條”的頒布彰顯了中央抓大氣治理問題的決心。《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從源頭治理,有力地推動能源結構、工業結構、交通運輸形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四個根本性轉變,這樣就把氣候、環境的源和彙都包括在裡面了。

第五,要多部門合作,包括生态環境部門、氣象部門、海洋部門、高校,把各種力量綜合起來。在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時候,生态環境部在組織形式上做了探索,成立了涵蓋各個部門的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這就是一個組織形式創新,把各方面力量集合起來,兵團作戰,然後共享數據;同時提出了“2+26”城市“一市一策”的策略,把科研工作和地方工作緊密結合,将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産力,轉換成具體措施,促進空氣質量的改善。

對于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創新是重要方面,機制創新也是重要方面,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把機制創新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既要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也要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是城市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标

《環境保護》:今年冬季,我國北方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着怎樣的壓力和挑戰?如何預防重污染天氣?

 郝吉明:冬天最突出的大氣污染問題,主要還是北方地區的PM2.5污染。PM2.5污染問題的主要來源是能源利用、工業系統、交通運輸三個方面。國家一直在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的結構性轉變,把公路運輸轉換成水路運輸和鐵路運輸。“公轉水”“公轉鐵”是解決重型柴油車污染的重要方面,也是節能措施,鐵路運輸或水運都比柴油車運輸要節能。此外,還要解決好散煤燃燒問題,對以往的控制成果要進行保持和鞏固,同時還要對小鍋爐進行淘汰和升級。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專門就冬季重污染天氣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出台了預測、預報和預警機制,制訂了各種預警方案和應對策略。

在最初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時候,“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隻有“2+26”個試點城市,現在城市數量已經增加到50多個,并且都制訂了冬季的大氣治理預案。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大部分城市把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說,冬季的大氣環境質量還是有保證的。

院士介紹

郝吉明,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專家。1970年畢業于bevictor伟德官网,1981年獲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現任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經過30年的系統研究,在酸雨控制規劃方面取得的成果為确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了主導作用;建立了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規劃方法,推動了我國機動車污染控制的進程;針對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發展了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推動了我國區域性大氣複合污染的聯防聯控。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先後獲全國環境保護科技先進工作者、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終身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獎勵或榮譽。2022年榮獲“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

來源:環境保護

作者:郭媛媛 于寶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