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2022年9月18日電 随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并将其作為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複蘇行動計劃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與引領者,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并在多年探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體系,循環經濟助推溫室氣體減排的理念也在多份中央政策文件或行動方案中得到體現。然而,循環經濟在相關領域助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标的作用途徑及貢獻亟待探索,相關政策機制也有待完善。
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支持下,bevictor伟德官网循環經濟産業研究中心圍繞相關問題開展研究并發布《循環經濟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标實現的潛力——以塑料、紡織及農業-食品領域為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揭示循環經濟的減排機理與作用路徑,探索與評估循環經濟措施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和潛力,為全球後疫情時代的綠色複蘇提供中國方案,同時為中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研究報告封面
酷暑漸成常态,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已顯現
今年入夏以來,極端高溫天氣頻發,包括中國在内的全球多地進入“火爐”模式。據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8月底,中國高溫覆蓋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有154個國家氣象站的日最高氣溫連續2次或多次創曆史新高。
歐美多地高溫打破曆史紀錄,英國出現史無前例的大範圍酷熱高溫,法國多達70個省份發布高溫警報,葡萄牙出現47℃高溫。美國南部多地也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瞭望網. http://lw.news.cn/2022-09/05/c_1310659245.htm)。
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已對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危害到陸地和海洋生态系統。
面對氣候變化引起的系統性危機,任何國家和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
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與引領者,中國于2020年提出了“雙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相繼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循環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半藍圖
應對氣候變化,減排降碳是關鍵。發展可再生能源被視為實現零碳願景的有效手段。一場低碳“能源革命”正在悄然進行。除了能源轉型,我們還能做什麼?
實現碳中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的調整,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技術、資金、治理等多個維度共同發力。這不僅需要加速能源系統低碳轉型、着力提升能效水平,還需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抓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相關研究表明,能源系統轉型僅可解決全球約55%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另外45%的溫室氣體減排則需以循環經濟為依托,對日常物品的生産和使用方式進行系統性變革。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測算,“十三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對中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約為25%,到2025年和2030年,這一比例預計将達到30%和35%。
循環經濟背後的減排邏輯
循環經濟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涵蓋産品設計、生産、商業模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供應鍊服務等不同維度,并适用于所有行業部門。
循環經濟措施可作用于産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通過改變産品的設計、生産和使用方式,實現減排。《報告》提出了循環經濟的六大減排機理:強化源頭綠色設計、優化産品生産工藝或流程、能效提升與燃料替代、原材料替代、産品服務系統創新,以及分級分類處置廢棄物。
1. 通過源頭綠色設計和避免浪費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減量。開展産品和生産流程的綠色設計實現生産的減量化、綠色化和可循環化,降低産品生産、運輸、消費、廢棄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在服裝設計方面,采用極簡設計并選用生物質紡織纖維材料作為原材料,降低服裝制品對于高碳原材料的需求及原材料制備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
2. 通過優化産品生産、工藝流程或系統實現溫室氣體減排。通過工藝革新和系統優化,拓展産品生産的原料種類或配比、發展新材料和特種材料等低碳高質量産品,縮短或優化産品的生産流程/工藝,利用先進大型高效設備替代中小型落後設備等,進而減少生産過程中的資源(包括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例如,長流程煉鋼應盡可能采用鐵礦石品位,推進以廢舊鋼鐵替代傳統鐵礦石發展短流程煉鋼,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
3. 通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與清潔燃料替代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在滿足能源消費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應用節電、節煤、節油等技術減少能源消費量,利用風電、光電、氫能等低碳或無碳燃料取代高碳化石燃料,進而降低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通過回收利用餘熱、餘能、餘壓實現節能提效,利用農林剩餘物等生物質能源替代傳統的高碳化石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4. 利用廢棄物或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推動廢棄材料或産品的回收加工,開展企業生産廢棄物/副産品的資源化利用,使用相同/更高等級或更低等級的再生材料,與直接使用原生材料相比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例如,回收1t塑料與使用化石原料生産1t塑料相比,可以減少排放1.1-3tCO2eq。在食物系統中,可對廢棄的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等資源化利用,并将其作為循環型生物經濟的原料。
5. 通過産品使用與服務系統創新實現溫室氣體減排。通過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使用産品、延長産品使用壽命,應用新用途、再制造、再使用、翻新和維修等技術手段,提高産品的服務年限或促進産品中關鍵要素的循環和再流通,進而降低對原産品的需求,減少整個産業鍊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可以重複使用20次以上的洗發水瓶能減少95%以上的材料消耗,大大減少包裝物生産過程所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6. 通過分級分類處置消費後廢棄物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對廢棄物實行分級分類處置和管理,可以實現資源的梯級綜合利用,并降低廢棄物不當處置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進而節約資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運輸、處置,能夠有效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減少垃圾焚燒、填埋等過程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可降低垃圾運輸及其他處置過程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循環經濟減排機理示意圖
聚焦三大生活消費領域,探索循環經濟的減排路徑和潛力
當前,溫室氣體減排路徑的研究多集中于鋼鐵、水泥等産業領域。有别于此,《報告》聚焦在三大生活消費領域,選取了塑料、紡織和農食系統作為量化評估的重點,基于以下考量:
1. 在現有發展模式和人民群衆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下,生活消費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預計随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增長;
2. 受制于消費者行為習慣、應用場景多樣化及減排策略分散化等因素,生活消費領域的減排難度更大;
3. 不同于鋼鐵、水泥、有色等行業的減排路徑相對清晰,生活消費領域的減排路徑及循環經濟減排潛力研究不足。
報告選取了三個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策略,量化了不同情景下相應策略的減排潛力,形成了如下主要發現:
1. 從塑料的生命周期角度看,原生塑料制品的生産制造過程貢獻了約93%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基準情景下,2020年中國塑料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約為3.5億tCO2eq,2060年的排放預計将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加約一倍。通過發展循環經濟,2060年中國塑料行業的排放可降低11%-38%。其中,物理回收再生能夠有效降低社會對原生塑料的需求,其溫室氣體減排貢獻最大,達到90%。
2. 紡織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能源消耗。在基準情景下,2020年中國紡織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約為2.4億tCO2eq,預計将于2040年達峰,2060年排放預計達到3億tCO2eq。通過發展循環經濟,2060年中國紡織行業的排放可降低8%-31%。其中,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生産過程資源高效利用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紡織制品的生産需求及生産過程的能源需求,減排貢獻較為可觀。
3. 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農業生産環節,占比超過90%。在基準情景下,2020年中國農食物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約為20億tCO2eq,2060年預計将達到25億tCO2eq。通過減少食物浪費等循環經濟措施,到2060年,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可減少6%-11%。
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機遇
在“雙碳”目标下,線性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日益顯現,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為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的減排潛力,當前從循環經濟的法規政策體系、配套支持體系、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基礎研究等方面,仍有短闆需要補齊。
值得一提的是,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其理論和内涵仍在不斷演變和完善,當前國内外學界和産業界對循環經濟的關鍵科學問題及其溫室氣體減排機理尚未完全形成共識,使得循環經濟活動在更大範圍内發揮減排效應上形成了掣肘;同時考慮到研究基礎、市場發展、數據可獲得性與準确性等因素,量化循環經濟措施減排貢獻的研究工作殊為不易。以上種種,也恰好說明了當前開展循環經濟助力“雙碳”目标潛力研究的及時性和必要性。
循環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舉措和應有之義。本《報告》是對上述論述的有力支撐。bevictor伟德官网循環經濟與産業研究中心将繼續以“雙碳”目标為引領,針對循環經濟在特定行業或領域的減排路徑和潛力研究開展更多探索和嘗試。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努力實現淨零排放,一個繁榮、更具韌性、零排放的經濟圖景将逐步清晰。
完整版研究報告:https://cloud.tsinghua.edu.cn/d/50f6503d80c74f319127/
供稿:循環經濟産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