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博士,也是年輕的縣長,是“網紅”帶貨官,也是基層的好幹部。
走出家鄉,回到家鄉,直播帶貨,助力民生,小小一座清芬書屋,讓謝淘在家鄉續上了與母校的情緣。
“自強不息”,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厚德載物”,是以己之能讓更多人過得更好。
這是清華校訓,也是謝淘的人生準則。
“我們售出了2000多瓶楊梅酒”
“歡迎各位來到直播間,我是江西省新餘市仙女湖區河下鎮的謝淘。大家現在看到的楊梅酒,是我們當地村民釀制的,采用了當季楊梅……”
謝淘自己也沒想到,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的其中一個工作,竟然是“當主播”。
謝淘直播帶貨,推廣助農扶貧産品
2016年,謝淘所在的河下鎮劃江村赤谷山村小組裡有1000多畝楊梅因大雨滞銷,原定舉辦的楊梅采摘節也因大雨效果不佳,楊梅面臨爛在地裡的境地。
“老鄉們每天都很惆怅,我看到這個場面也很苦惱。”由于楊梅不易儲存,所以如何快速地把楊梅産銷出去、解決老百姓當下的實際困難,是謝淘必須快速解決的問題。
“我多想回到家鄉,再回到她的身旁……”
耳機裡傳來了熟悉的歌曲。“我當時有了靈感:村民可以把楊梅釀成酒,然後找校友幫忙!”在了解到村裡有釀造楊梅酒的習慣後,他鼓勵村民釀制楊梅酒。
一開始絕大部分村民并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戶溝通做思想工作。他撿起當年學校裡學的技能,動手設計起了包裝。之後,他又聯系到校友——“水木年華”的缪傑,通過“家鄉來客”電商平台,給村民們衆籌啟動資金。
謝淘(右二)與村民
“村民們賣出楊梅酒2000多份,共增收十多萬元,每家每戶平均增收了兩三千塊錢。”謝淘清晰地記着,楊梅酒賣完後,整個村裡的人聚在祠堂裡慶祝。這成了村裡的一件大事,好多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都被叫了回來一起慶祝。
思路開了,銷路多了,村民錢袋鼓了……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他充分發揮新媒體輻射面廣、時效性強的特征,化身“帶貨官”,通過短視頻、直播間等方式推銷農産品。水北的豆腐冰激淩、特色米粉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産品”。
幽默樸實的産品介紹,對答如流的網友提問,謝淘每次出鏡,都會引起不少的話題讨論度。“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農業的收益以年來計量,工業的産量以天來計量,互聯網的銷售以分甚至是以秒來計量,外面的世界,太快了!”謝淘這樣感歎。比起流量數據,謝淘更關心數據背後百姓獲得的切實扶助和利益。
變化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初心。
謝淘與村民
謝淘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開設了問政窗口。評論湧來,許多人表示不解,認為完全沒必要做這種吃力不讨好的事。“批評的言論、表揚的話語我都接受。政府是打開大門來做工作的,我們也願意接受人民群衆的監督。”
特别是到分宜工作後,經常有人通過各種渠道反映問題,謝淘的原則是:盡可能多解決,哪怕是一件小事。群衆反映商城水果批發市場長期髒亂差,他緊盯不放,直到改造完成;鐵路橋施工慢引起群衆出行不便,他果斷約談責任部門,開展自我批評,1個多月後實現通車;群衆留言“停車難”“開車堵”,1年多來,不少城市停車場和口袋公園出現在路邊,多條斷頭路陸續打通……
“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八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要靠不懈的堅持和實實在在的行動才可以。”謝淘說道。
“行勝于言”
“爸,我考上清華了,實現了咱們家一個階段性的夢想,你對我有啥期待嗎?”
“不要有壓力,自己過得開心就好。”
2006年,謝淘從江西考入清華,“剛入學的時候,我也經曆過自卑和焦慮,成天泡在圖書館的角落,為各科考試而掙紮。”
拒絕精神内耗,沒有沉溺與自我否定。也許是因父親的回答,謝淘多了一份底氣和勇氣。本科四年,謝淘專注完成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并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在校時期的謝淘
2008年汶川地震時,謝淘作為校紅十字會的成員,親手設計了“愛的旋律”主題的T恤衫。他看着全校同學自發排隊為汶川地震獻血,深受觸動。
“我是不是要為社會做點什麼?”
謝淘得到的第一個答案,來自于導師錢易院士,他親切地稱她為“錢奶奶”。今年已經80多歲高齡的錢易院士,依舊奔走在各個課堂、講壇與會場,宣傳生态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本領、有作為、有擔當的中國人,是錢易院士對每一個學生的要求。“她的一言一行,給予我堅定的選擇,讓我逐漸理解何為奉獻精神,如何實現價值。”也是在導師的支持和鼓勵下,謝淘堅定了畢業後回到家鄉、服務百姓的信念。
謝淘與導師錢易院士
在學生時期,謝淘就喜歡在操場上跑步。這些年,他還是習慣清晨在鎮子上、城郊處慢跑幾公裡:去看井邊浣洗的村民、坐下來與江口的幾任村幹部聊聊天這裡的曆史,與群衆談談環境衛生問題……村民的話語間,洋溢着生活的幸福感,也表達着對中國鄉村未來發展的期待。
“讓更多的人,過的更好。”謝淘反複地提到這句話。助農、治污、抗疫、修路、招商、引才、做項目、創文旅……這些年,謝淘了解了當地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和渴望,俯下身子一件件去解決與落實。
謝淘在工作中
作為《天工開物》成書地,分宜一直有着很強的工業底蘊,為了實現分宜振興,當地提出了工業強縣首位戰略。“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謝淘與同事“三赴北京、四進省城”,推動分宜電廠近百億項目落地;他常常清晨6點就起來,輕車簡從,用休息時間督導項目進展;同時充分利用校友會資源,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招商,成功促成了锂電等多個工業大項目落戶分宜。
工作幾年間,謝淘漸漸理解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自強不息”,是不斷地去完善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厚德載物”,是以己之能,回報社會,讓更多人過得更好。
畢業後,謝淘跟錢易院士經常有郵件往來,在一封錢易院士的回信中,她寫道:“有你這樣有理想、有鬥志的晚輩,是我的幸福。從基層做起,你一定能成為理解人民、能夠帶領人民走向美好明天的好幹部。”
“讓閱讀成為一種新風尚”
作為一座千年古縣,分宜縣自古培養出了衆多名家。“但現在我發現年輕人并沒有重視閱讀。”初到分宜縣的謝淘,計劃籌建一座民間公益圖書館。
說幹就幹,他聯系麻博館,結合閑置場地進行改造;缺少圖書和資金,他就聯系bevictor伟德官网江西校友會,以及其他社會愛心人士、企事業單位組織捐贈。在這個圖書館裡,他還特意選取了清華圖書館推薦書目和水木書榜。
謝淘主持清芬講壇
圖書館取名“清芬書屋”。關于“清芬”二字,謝淘也用了心思。“一方面寓意‘青年分宜’,希望能真正意義上激勵更多分宜青年向上向善;另一方面,此二字古語中意為品德高潔,也象征着清華與分宜的緣分。”謝淘解釋道。
不過熟悉謝淘的人也常常聽到另一個版本:“清芬園”是他在校期間最愛的食堂,裡面的包子和麻辣香鍋是他的最愛……
如何讓書籍“活起來”?
為了讓這座千年古縣重新燃起重教崇文的傳統,使更多人受益,謝淘牽頭創設了“清芬講壇”。清芬講壇定期邀請包括校友在内的優秀人士同大家交流,近期講壇通過公開招募的方式,鼓勵當地市民參與。
在清芬講壇有一本厚厚的紅色簽名簿:83歲清華老學長李劍白、非遺楚調唐音歌吟傳人黃謙、青年教師餘雪佳……如今在分宜,到麻博館讀書和聽講座成為一種新風尚。“一所書屋,是小縣鄉土中窺得廣闊天地的精神家園。”謝淘說道。
在這個加速前進的時代,快速和效率成為時代的關鍵詞。如何在擁擠喧嚣的世界中開辟一塊精神角落?這或許就是謝淘堅持的意義。
夯實人才發展,助推地方發展。“關鍵還是靠人才、靠教育。”謝淘深知,引進人才是推動當地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謝淘帶隊前往各省内高校進行招聘,并積極拜訪分宜籍在外知名人士返鄉合作。
謝淘在分宜五中調研
他和同事走遍了縣城的中小學和公立幼兒園,與一線教師座談交流,記錄和解決教師宿舍、資金、場地等問題。坐在辦公室想都是問題,走到“現場”中全是辦法。這些年,他堅持實地調研,發現“真問題”,真實解決問題。
“我要在這片紅土地上保守初心,一直走下去、紮根下去。”謝淘說道。
堅持着信仰與愛,深入鄉村,讀懂中國。
來源:小研在路上
文:酒釀小圓子 漢堡 劉嘉迎 bevictor伟德官网研團
部分材料引自于澎湃新聞、新京報、政事兒、人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