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3)》發布

bevictor伟德官网2023年8月31日電(通訊員 高晗博)8月25日,《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3)》在“第二屆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大會”上發布。

報告發布人bevictor伟德官网陳呂軍研究員介紹了《報告》編纂背景、總體思路和主要内容。《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3)》由bevictor伟德官网牽頭組織,主要基于bevictor伟德官网清潔生産與生态工業研究中心、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與實踐探索,進行系統總結提煉,經多方征求意見并讨論後形成。

報告作為系列年度報告的開篇之作,旨在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推動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共分為四篇12章,主要包括:源起與發展、政策與實踐、成就與挑戰、創新與發展四篇,從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曆程、現狀、政策工具、創新實踐、示範試點、長江經濟帶園區、黃河流域園區、園區績效評價、碳達峰路徑、減污降碳協同、水管理創新、未來展望等章節,進行全面闡述與深入探讨。

本報告期望為工業園區科研、教育、管理、産業等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幫助,旨在激發更多的“園區人”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為增輝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園區力量。

陳呂軍發布《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3)》

一、 源起與發展

過去40多年,中國工業園區發展筚路藍縷、百折不撓。中國第一個園區是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振聾發聩。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1984年南巡對深圳特區的題字,給開發區定了調、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沿海14個城市的發展。1986年,鄧小平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題字“開發區大有希望”,極大鼓舞了人心。一路走來,園區成功肩負起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使命。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園區名錄,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有2543家,80%的工業企業已集中在園區,園區工業總産值占到全國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國的31%,工業園區肩負着實體經濟和降碳減污的重大使命。國家高新區和國家級經開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兩類園區代表。截至目前,全國117家高新區貢獻了全國GDP的13.4%,承載了84%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6.2%的高新技術企業,堅實有力地彰顯了高新區“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使命擔當。全國230家國家級經開區,貢獻了全國GDP的11.4%,稅收收入的13.7%,進出口總額的21.5%,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正在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

二、 政策與實踐

“雙碳”目标發布以來,針對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提出了“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推進産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等一系列行動部署和工作指引。自2000年以來,國務院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态環境部、科學技術部等部委的各類重要文件中提及10餘類示範試點園區,主要以生态工業園區、園區循環化改造、綠色園區、低碳園區等為抓手,開展了一系列綠色轉型實踐探索,積累大量特色案例,取得了積極成效。

綠色發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這裡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幾次對綠色發展的論述。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講:“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從“解決”到“解決好”,從“人與自然和諧”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強調了綠色發展的動作,更突出了結果。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構建生态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予綠色發展新内涵和新使命。國際上,綠色發展強調培育經濟發展的同時,持續保持資源、環境及生态系統的服務功能,并常用脫鈎表達,即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脫鈎和環境影響脫鈎,具體又可分為相對脫鈎和絕對脫鈎。對工業園區而言,提高園區資源産出率和碳生産率,是園區脫鈎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努力方向。

三、 成就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園區曆經40餘年的發展,在國家層面形成了三大标志性示範試點園區:一是生态環境部、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推動的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生态工業園區),截至2023年4月,全國共命名73個國家生态工業示範園區。二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财政部聯合推動的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截至2023年3月,全國共有129家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的驗收。三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動的綠色園區,近五年間共有5批225家綠色園區陸續入選,其中東部111家園區、西部78家園區、中部82家園區。

以下分别以生态工業園區、重點戰略區域工業園區和國家高新區為例,分析其綠色低碳發展成效。2021年,生态工業園區中高新技術企業産值占産值的4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0%,工業用水重複率達77%。東部園區實施效果最好,其中碳排放消減率達9.47%,廢水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量達3.06噸/萬元。

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占我國省級及以上園區總數的44.2%,其中,國家級經開區占比為49.3%,國家高新區占比為44.2%,省級開發區占比為43.6%。長江經濟帶集中分布了我國近一半的省級及以上園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開區,能源産出率在0.40~82萬元/噸标煤,水資源産出率在0.01~3.75萬元/立方米,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0.01~2.98千克/萬元。數據表明,園區間發展差異較大,已命名的園區綠色發展指數較高。

以161個國家高新區為樣本,分析三大類10餘項關鍵指标,建立綠色發展指标體系和指數方法,綜合評估2016年到2020年國家高新區的綠色發展績效,綠色發展指數從76.97增長到87.22,增長了13.3%。能耗強度方面,從0.584噸标煤/萬元工業增加值下降到0.464噸标煤/萬元工業增加值,降幅超過20%。水資源消耗方面,國家高新區新鮮水耗從6.70下降到5.4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累計下降了14.6%。污染物排放方面,國家高新區工業廢水排放強度均值為1.90噸/萬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氮氧化物排放強度為0.43千克/萬元,遠低于3.26千克/萬元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看到我國工業園區取得亮眼成效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其綠色低碳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園區産業集聚帶來産業複雜、碳排放高、污染集中、風險源多等挑戰,推動園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協同降碳減污,是一項重大研究和實踐課題。針對某化工園區的案例研究顯示,園區污染末端治理的成本已然非常之高,末端治污難以為繼。工業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間“能源—水—固體廢棄物”協同的産業共生體系薄弱,園區能源—環境系統需要設計循環共生的整體性解決方案。雖然部分園區已進入相對脫鈎的發展階段,但園區間綠色發展績效水平差距依舊較大、生态效率提升制約複雜,污染物産生量大、溫室氣體排放高、工業耗能多,仍是制約園區生态效率的關鍵。園區實現降碳減污協同還面臨四大難點,分别是:碳排放精準測算難、園區間低碳對标難、減碳潛力定量化難、路徑和機制設計難,應着力“深、透、準”,建立工業園區碳核算、對标、降碳減污協同路徑,還需考慮到未來國際貿易碳壁壘帶來的新型挑戰。

四、 創新與願景

報告提出了促進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六大創新工作。

(1)園區“一芯四核”互饋式碳核算框架。一“芯”引領,是指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産業競争優勢,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四“核”驅動,分别指:明确核算結果應用目标,劃定核算工作範圍邊界;解析園區物質能量流動,建立溫室氣體核算清單;計算原理規範化、基礎數據本地化、權責劃分清晰化,精準測算工業園區各部門、各企業碳排放;說明核算工作關鍵過程,深挖核算結果應用潛力。核算框架在“一芯四核”的驅動下還應實現向上和向下的全流程跨尺度兼容可用,促進區域—園區—企業核算結果的有效銜接,助推全國統一規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核算框架可應用于多場景決策支撐,指導園區掌握排放特征、制定減排政策、評價降碳績效,助力園區以雙碳促發展,持續鍛造新的産業競争優勢。

(2)園區碳達峰路徑十二字方略,即:以地定産,以産見碳,以碳優産。以地定産是基于園區已開發土地面積和單位土地面積産出,分析園區未來可實現的經濟産值。以産見碳是通過已建土地、潛在新增土地等土地開發帶動的産業發展預見不同産業的碳排放水平。以碳優産是基于産業發展預期所預見的碳排放總量,開展園區碳總量基準配額分配優化。統籌經濟增長、資源産出率提升目标,從産業結構、存量/增量産業碳生産率提升目标和準入門檻等方面優化,制定園區碳達峰路線圖,實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鈎。

(3)園區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建立了高時空分辨率的園區本地化活動水平和排放因子,構建了園區多流節點物質-能量-碳流分析模型,描述物質能量流動特征,揭示園區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為園區減污降碳協同提供管理決策。

(4)園區基礎設施共生。構建了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共生模型,揭示了1600家園區基礎設施“能-水-污”共生系統的降碳、減污、節水潛力和成本效益。研究表明,基礎設施共生可以每年減少園區溫室氣體排放860萬噸、節約淡水30億立方米、削減全系統成本為34~120億元。

(5)園區清潔能源轉型。面向2030年碳達峰目标,建立了減污降碳效益綜合評估框架,計算分析了850家園區清潔能源轉型成效。通過四種清潔能源轉型路徑的協同耦合,到2030年,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41%,協同削減SO2、NOX和PM2.5排放31%~43%,節約淡水20%。

(6)園區可持續水管理路徑。從“取水—用水—廢水處理—排放—廢水再生回用—污水處理有機廢氣治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等全過程,構建了“産品—車間—企業—園區—周邊小流域”污染控制五級體系,提出了多維度集成的可持續水管理指數方法。

面向未來,報告最後提出了厚植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底色的十大工程願景,分别是:園區節能降碳增效工程、園區數字化轉型工程、園區循環化發展工程、化工園區綠色安全工程、園區可持續水管理工程、工業污染協同治理工程、園區固廢脫鈎發展工程、園區産業創新服務工程、區域流域産業園區協調發展工程、中外合作綠色低碳園區建設工程。


獲取報告精簡版,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會場全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