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這支清華團隊,專為空氣“把脈問診開良方”

bevictor伟德官网2023年9月10日電(通訊員 段穎)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9月9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緻信與會教師代表,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代表黨中央,向他們和全國廣大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緻以節日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賀克斌參加座談會并發言

過去30餘年裡,我國大氣治理的環境效益一次次釋放,空氣質量經曆了明顯的改善之旅。這其中,就有清華大氣污染治理研究團隊的工作。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郝吉明和賀克斌的帶領下,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從未缺席過任何一場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大仗硬仗。

近日,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公布,團隊憑借在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累累碩果,成功入選

榮譽背後,是一代代團隊成員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

“給國家做事不講條件”

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郝吉明顯得淡然又謙遜,“我們肩上的任務還很重,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但不管做什麼、怎麼做,他說,“奔着國家需要出發”的科研信念都不會變

郝吉明

作為團隊奠基人,郝吉明1984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後,瞄準的第一個重大課題就是煤煙污染造成的酸雨問題,“當時中國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區之一,尤其是燒高硫煤的地方很嚴重。”

十幾年裡,郝吉明帶領團隊從酸雨成因和影響入手,不僅研究清楚我國土壤和地表水酸化的關鍵過程,還提出了《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劃分方案》。該方案後被國務院采納推廣,成為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裡程碑

課堂上,講到酸雨治理進程,團隊帶頭人賀克斌常抛出一個問題:大家猜猜,清華牽頭把劃定兩控區的任務接下來,預算有多少?問題幾乎沒有學生猜對,“相較于任務的複雜艱巨,當時的經費非常有限,但郝老師很堅決。”賀克斌清楚地記得,郝吉明的原話是“沒錢也要做,給國家做事不講條件”

随着時代發展,這支“倔團隊”,對守衛藍天越發執着,具體體現在:對所有可能帶來空氣污染的事物,永遠抱持着敏銳的嗅覺。

九十年代初,賀克斌去歐洲進修,郝吉明叮囑他,研究一定要和機動車污染防治相關。賀克斌回憶,“當時國内汽車保有量很低,國内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幾乎空白。”在沒有經費來源的情況下,郝吉明選擇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擔起機動車污染的研究項目。

賀克斌當時就在想,郝吉明的态度如此明确,是預判到我國機動車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這種趨勢可能會對空氣帶來的不良影響,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國家的未來需求

之後,團隊構建了“車-油-路”一體化的機動車污染排放綜合控制體系,持續推動我國機動車排放控制水平與先進國家接軌。

再之後,團隊領銜參與完成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助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國家級大氣污染治理重大政策的出台;提出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持續不斷的科研攻關中,創新成果接二連三

賀克斌

一片贊譽中,偶爾夾雜着幾句“是他們運氣好,選擇了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領域。”賀克斌不否認,團隊對研究領域敏銳的洞察,讓他們每個人都引以為傲。

僅選對方向就夠嗎?賀克斌不認同,“大家非常明确,國家急需的事情,不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堅持把事情幹成。不管項目大小,經費支持多少,不比投入比産出。”他覺得,這些才是“訣竅”。

“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

立足中國,守衛藍天,面向國際”是團隊的核心精神,也是賀克斌反複強調的。

“國際上已有的,不能回答我們所有的問題。無論是技術路線,還是治理方式,都必須立足中國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努力做得更好。”賀克斌說,很慶幸,在這一點上,大家的理念高度契合。

2002年,李俊華進入清華,師從郝吉明做博士後研究。同樣是這一年,北京消耗了2531萬噸煤。這個數字意味着,它當時幾乎是世界上煤炭使用量最大的首都。燒煤的冬天,大家能直接聞到空氣中煙煤的味道、二氧化硫的味道。李俊華1月份到京,對這點體會很深。

團隊成員、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李俊華(中),團隊成員、bevictor伟德官网副研究員彭悅(左一)與學生讨論問題。

“要把氮氧化物進行深度治理,将污染物變成無害的氮氣。”博士後出站後,李俊華組織隊伍,全力開展燃煤煙氣脫硝關鍵技術研發,實現了整個脫硝産業的100%國産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在那個靠燃燒來驅動的時代,除了電力行業,鋼鐵、水泥、玻璃等非電力行業,也陸續成為排放大戶,且煙氣成分更為複雜,國際上針對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減排,也并沒有超低排放成熟的案例可循。他們經過不斷努力,最終開發出多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形成系列深度治理先進工藝,并進行了多個首台(套)工程示範及推廣應用,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

開放的國際環境,不斷注入的新鮮血液,持續為團隊發展增添動力。

“氣溶膠教材,你得抓點緊了!”路過郝吉明辦公室的蔣靖坤被“逮”個正着,直到連聲“保證”,才被放走。氣溶膠科學與技術是蔣靖坤在海外讀博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近些年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我們希望把成果盡快轉化為教學資源。”

從以學生身份參與團隊項目算起,蔣靖坤已“入隊”20多年,“在隊”感受是:“大家對科研有一種特别的熱愛。最吸引人的,是‘立足中國實際做科研’的理念,以及‘要把創新成果應用于實踐’的目标。”

蔣靖坤回憶,初入團隊時,賀克斌就已經在清華建立了PM2.5采樣點,“20世紀90年代,這一領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國際上相關概念也是剛提出來不久。當時很不被看好,但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實地采樣測量,默默堅持。”

bevictor伟德官网氣候觀測實驗平台

從2008年開始,PM2.5被提及的次數開始增多,各種聲音接踵而至。關鍵時刻,團隊拿出《1999年至201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觀測報告》,對PM2.5進行了科學闡釋。随後幾年,團隊在污染物排放表征的種類、精度和更新速度等方面逐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實驗室裡,幾位學生圍在一台儀器旁向蔣靖坤請教。“這是在線測量PM2.5化學組分的儀器,實現了有機組分分子水平的在線檢測,目前全球研發出該成果的單位僅有兩家。”蔣靖坤介紹,團隊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任務,除了這台,還曾研發了全球首台能夠實時測量大氣中1-3納米顆粒物的儀器,該儀器已被國際上廣泛應用。

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蔣靖坤(右一)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

除了原創設備,團隊早在幾年前,就為國産化替代尋找着對策。“這台國内不少機構在使用,假設出現故障,要送回原産國檢修。”蔣靖坤指向的,是一台實時測量顆粒物濃度的儀器。這種“受制于人”的困局已被打破,蔣靖坤補充說,他們自主研發出了替代版本,所有的元器件與組件均為國産,且性能比肩進口儀器

創新理論機制、研發先進設備、發明核心材料、開發先進工藝……接連不斷的創新成果,持續為中國大氣污染的防與治開具出“妙藥良方”,并應用到世界

部分團隊成員合影

“我們把成果拿到國際同行中交流,大家會有很強的認同,覺得你為世界作了貢獻。中國有需要的東西,很多國家其實也需要。”賀克斌舉例說,團隊在酸雨治理方面的研究,就收錄進了美國的一些文章和手冊裡。

雖然根子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賀克斌仍鼓勵大家互學互鑒。他介紹說,大部分團隊成員都有海外深造經曆,帶回了很多新鮮東西和研究方式。同時,大家又有越來越強的意識,相信能在借鑒的同時,把自己的東西做好。“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問題解決得好,也會起到示範作用。”他覺得,大氣治理問題,尤其如此。

“接力傳承,守護藍天”

郝吉明

三尺講台上,已是古稀之年的郝吉明仍然堅持站着,為學生們講授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的最後兩節。從1986年算起,這門課他已經講了37年

“解決大氣污染的技術途徑是什麼?”“技術路徑中關鍵核心的技術是什麼?”循着郝吉明提出的問題,學生時代的吳烨仔細思索。還是那門課,如今,他從聽課的人變成了講課的人。

站上講台,吳烨(團隊成員、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偶爾會時光閃回,“郝老師不僅教我前沿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我學做人,教我找到自身價值與國家發展、人民健康結合的重要支撐點。”

預測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吳烨從20年前,就将研究轉向交通領域替代燃料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像老師一樣,他用前沿知識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希望把“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傳承給學生。

王書肖也被郝吉明身上“講奉獻、敢擔當、重傳承”的精神品質深深影響着。在“接班”老師講授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時,她說自己壓力不是一般的大,“這門課過去一直在發展,希望它不僅幫助學生學知識,更是學方法、學體系、學信念。”

團隊成員、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王書肖(左)與郝吉明(中)、賀克斌(右)讨論如何進一步優化大氣污染觀測系統。

課堂上,時不時有同學抛出問題:某月某日為什麼出現了重污染?王書肖往往能從污染來源、短時重污染成因、該如何調控給出合理解釋。

能做到這一點,與她過去20年的工作有關。她建立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相當于一張排放地圖——國内哪裡有污染源,排放了什麼,排了多少,在地圖上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她研發的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平台,可以評估各種控制措施的改善效果,以及哪些措施改善空氣的成本更小。

在郝吉明領銜下,王書肖、吳烨等緊密結合大氣污染控制實踐和學科發展前沿授課,力争把科研最新成果,最快反應到教學環節裡。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先後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線上)、bevictor伟德官网标杆課等。

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愈發年輕、多元的團隊,聚合了背景各異、思維活躍的老中青三代,大家不斷結合前沿技術嘗試打破環境治理的邊界,同時力争以一流科研塑造一流人才

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和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劉歡是賀克斌的學生,也是這個團隊裡标準的“第三代”,如今他們的學生,有些也已成為重點高校的骨幹教師。

從海外深造歸國後,張強聽從賀克斌的建議,加入清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為地學系複建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賀老師建議我,從一個更大、更宏觀的視野出發,研究大氣環境和大氣污染問題。”

bevictor伟德官网110周年校慶“良師益友”特别活動上,郝吉明(左三)、賀克斌(左二)、劉歡(右三)和劉歡的學生四代師生,講述團隊精神。

每次遇到困惑,劉歡說,自己都能從郝吉明、賀克斌等前輩身上找到繼續前行的動力。“‘紅色是我事業的底色,藍色是我要為祖國建設交出的答卷’,賀老師這句話裡的一‘紅’一‘藍’把我們的理想和價值闡釋得非常清晰。”她把這些教給她的學生,她的學生再教給他們的學生,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

團隊教師與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

賀克斌做團隊帶頭人,郝吉明很放心,整個團隊又讓賀克斌覺得很踏實,“20多位團隊教師,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研究專長。無論何時,大家以國家重大需求為首要目标,以協同作戰、能力最強為最高标準,以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為核心理念的準則,都沒變過。”

酸雨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國家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打赢藍天保衛戰、“十四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用研究影響決策,用科研推動執行。如今我們生活的這片藍天,與這支團隊有着真切的關系。

賀克斌

下一場“硬仗”是什麼?

賀克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解釋說,“硬仗”有短有長,當前以及未來要做的事情,是比較長線的,“我們希望,在‘雙碳’背景下,探索出更多大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協同控制的路徑。”

“這個路徑國際上也沒有現成的”,他提到面臨的諸多挑戰:需要政策的引導、技術的變革、人才的培養和多學科協同……需要幾代人來共同完成。但他仍然希望,團隊能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貢獻更多成果,“針對國家發展出現的新的生态環境問題,找出答案,作出貢獻,如果做好了,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賀克斌說。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