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常州日報
記者 沈向陽
圖為蔔城教授在寓所接受記者采訪。
蔔城教授在寓所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bevictor伟德官网北門附近,一座充滿綠意的安靜小區裡,當本報記者第一次見到蔔城教授時,甚至不敢确信眼前這位樸實和善的老人,居然是清華園的資深教授。
74歲的蔔城教授,曾擔任過bevictor伟德官网環境與工程系 (現bevictor伟德官网)黨委書記。雖然他現在已經退休了,但仍在我國環境工程研究與實踐的諸多領域,發揮着重要影響力。
“環境育人,美好的環境可以催化美好的心靈。”蔔城老人感慨地告訴家鄉記者,“母校金壇縣中的教育環境對我影響極大,那裡的六年學習生涯,讓我此生受益。”
金壇縣中,讓他深感“師德潤心”的含義
1938年11月,蔔城出生在金壇縣社頭鎮的東周村。在這個位于金壇溧陽交界的小村落裡,蔔城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在簡陋的鄉村學校接受了啟蒙教育。
1953年,當得知蔔城考取了金壇縣中的初中部時,東周村上頓時歡騰起來。作為一所曆史悠久的江南名校,金壇縣中的招生考試是嚴苛而不留情面的:3000多人報考,隻招區區3個班。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令人咂舌了。
蔔城記得,考取金壇縣中那年,恰逢江南大旱,不僅田地裡一片龜裂,連門前的水塘都見了底。在一個幾乎“絕收”的夏收時節,學費自然成了一件讓人頭疼的事。
最後,是蔔城的“寄爹”(幹爸)出面,向親友借了15元,為這位“新科秀才”置辦了去縣城念書的一切。
窘迫的家境并沒有讓蔔城沮喪懊惱,反而讓這少年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而當時的金壇縣中,無論教學質量還是師風師德都是聲名遠播的。這所中學的許多老師,一九四九年前就在滬甯線上很有名氣,有的甚至是從高校轉行來做中學教育的。
蔔城初三的班主任高允升先生,曾經是西南聯大附中的名師。抗戰時在昆明,華羅庚與聞一多等聯大教授常去高家“打牙祭”,抗戰勝利後,高老師回到金壇為家鄉教育服務。在高老師班裡,蔔城深深感受到了“師者如父”,“他真就像學生的嚴父、慈父,學習上對你抓得一步不松,生活上對你照顧得無微不至。”回憶到這一節,蔔城教授唏噓不已,“做學生的,一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遇到這樣的良師啊!”初中快畢業時,蔔城考慮到家庭狀況,打算報考中專、技校類學校,想早點參加工作能夠減輕家庭經濟壓力。高老師着急了,三番五次找他談心,從“個人發展、祖國需要”等各個角度,力勸他去讀高中。
1956年,蔔城又如願考取了金壇縣中的高中部。當時的金壇縣中,是“江蘇中學教育戰線一面紅旗”“全國文教先進單位”,而校長胡庚先生,則是“全國文教先進個人”。盛名之下,甚至吸引了許多周邊兄弟縣的學生來報考這所名校。
尖子如雲,高中三年的學習競争壓力可想而知。蔔城絲毫也不敢懈怠,除了吃飯、睡覺、鍛煉,沒有一刻不是在埋頭苦學。“那時候,老師們不挾一點兒私念、不存一絲偏心,沒有所謂‘差生’、‘優等生’的概念,他們把每個學生都當作必須去悉心照看的孩子。”蔔城說,無論是當時在省内外已經很知名的儲拔老師,還是著名教育家呂鳳子先生的公子呂去癡老師,“幾乎每個晚自習都呆在教室裡,陪伴在同學們身邊”,随時接受學生求教。
“那種教育環境帶給我們的記憶,讓我們知道‘教育應該是善良而正直的’,師德潤心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清華園裡遇名師,畢業作業是“真刀實槍”
參加完1959年高考,蔔城不知道自己應該填報哪所高校。
當時的金壇縣中辦在一座土地廟的舊址上,他和同學們經常會見識到廟裡那位老木匠奇巧的木工手藝,這似乎讓他得到了啟發:他打算報南京工學院的土木系。
班主任楊祖麟老師急了:“你個傻小子,按照你平時的學習狀況,你可以報同濟、交大甚至清華啊,幹嗎不闖一闖?!”懵懵懂懂的蔔城果真就填報了bevictor伟德官网。發榜那天,蔔城正在隔壁的東浦村上走親戚,老遠就聽到郵遞員的聲音:“蔔城,bevictor伟德官网土木系。”
從沒離開過江南一天的蔔城,就此北上,來到了首都。“這一來,就是幾十年。”
在清華園,蔔城有幸受教于我國環境工程學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等一大批名師。“我到現在還記得,陶先生上課時總是笑眯眯地看着講台下,似乎在耐心看我們聽懂了沒有。”
蔔城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初,從海外學成歸來的的陶葆楷教授,年僅25歲就成為bevictor伟德官网最年輕的教授,目前在給排水工程中通用的很多中文名詞,有不少就是陶葆楷當時提出來的。
“作為我國衛生工程、環境工程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培育的幾代科技人才,為發展我國給水排水專業和環境工程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蔔城至今清晰記得陶先生師德風範的點點滴滴。
在諸如陶葆楷、李國鼎這些名教授門下,蔔城如饑似渴攻讀着每一門課業。寒窗數年,蔔城甚至不曾有暇仔細遊曆身邊的京城景緻。當時,主管教育的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提出了“長學制”的意見,蔔城他們的學制變成了六年。
六年級畢業時,學教交給的畢業設計是“真刀實槍”的:承攬首都環境治理中的一個具體項目。1965年,蔔城交完畢業作業後,離開清華園,奉派去綿陽,參與“三線建設”。
學以緻用是正道
1966年,正當蔔城在四川為“三線建設”出力流汗的辰光,“文革”的硝煙最先在清華園彌漫開,“那廂已是一片翻天覆地的喧鬧景象,我們還在綿陽的工地上修水坡、帶着民工不分晝夜在幹活。”
次年,蔔城接到學校通知,“必須回校參加‘文化大革命’!”回到北京,蔔城的心卻還在工地上。1969年,蔔城再次回到四川,在坪壩上找水、打井、修管道,“那一片全是砂岩,艱難程度你可以想象。”蔔城的勞動沒有白費,他們的“戰果”得到了當地領導和群衆的肯定。
正在這時,北京市交給bevictor伟德官网一個任務:參與治理北京萬泉河。全長8公裡多的萬泉河,發源于海澱玉泉山,中途流經海澱公園、稻香園、圓明園等名勝和北大、清華,最終彙入北京清河。萬泉河曆史上曾是萬泉彙流、稻花飄香、芙蓉綻放。對于圓明園遺址公園、北大的未名湖和清華近春園的河塘來說,萬泉河曾是它們唯一的補給源。但那時,它已是淤泥滿塞、河水枯竭、黑臭難聞。
人們想到了正在四川幹這行的蔔城。一紙通知,蔔城于1973年回到了清華。“當時給了我一個班的學生,搞‘開門辦學’。”回到清華的蔔城,一頭就紮到了工作裡。
那一階段,蔔城和他的學生們成為一支“治污突擊隊”,參與了首都許多重大污水治理工程,以保證北京水源的潔淨。業内人士說,“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治污隊伍了。”
“文革”結束後,蔔城在環境治理教學與實踐中大展身手。為人師的蔔城,自幼深受師德熏染,自然更懂得如何去“春風化雨育人才”。蔔城的學生,鞍鋼副總經理王明仁回憶說,一直記得蔔城教授語重心長的教誨:“上大學不僅是學知識,還有一個培養能力的問題,否則口袋裡的知識就是越吃越少的面包。”老師一席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示。
在教學中,蔔城總是這樣告誡自己的弟子們,“學好功課,打好理論基礎,一定要重視實踐環節,學以緻用。”
一直到1995年,蔔城擔任了環境系的黨委書記,才暫時告别教研第一線。但即便如此,蔔城仍未放棄自己鐘愛的環境治理事業,在國家“七五”“八五”技術攻關項目中,他仍然勇挑了許多有關“城市污水回收利用”項目的重擔,并相繼獲得諸多“國字号”獎項。而他主持的遼河油田、太原石化等重大工程的“環境治理與利用”項目,不僅在科研技術上是首創,更為國家創造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些項目,至今仍在發揮着巨大作用。
甚至在他年過六旬之後,他還遠去非洲兩年,參與指導了我國政府援助坦桑尼亞的水工程項目。
“立志報國為民,做實事,少圖虛名。”在我們告别時,蔔城教授這位“老派清華學人”用如此幹淨明了的幾句話,寄語家鄉後學。
人物簡介
蔔城,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我國知名環境工程教育家。
1938年11月生于金壇縣社頭東周村;1959年畢業于金壇縣中(今華羅庚中學);1965年畢業于bevictor伟德官网土木系,留校任教;曆任系團委書記、黨委書記;曾在國家“七五”“八五”攻關項目中獲得多個重大獎項,主持或參與了我國諸多重大環境治理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