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環保領域
他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最好實踐者
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
心無旁骛、埋頭苦幹的清華工科人的底色
他就是
水污染防治專家、1983級環境工程系校友
陳呂軍
環保
是他骨子裡的一份使命、一種執着
教書育人
是融入他血液的一份事業、一種熱愛
抱樸守拙潛學研,工程裝備補短闆
熱情洋溢,精力旺盛,一雙犀利有光的眼睛,一口越地特有的講話方式,這是陳呂軍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陳呂軍是标準的“三清人”,今年恰逢入學40年。在清華求學十三載,因為學習成績出類拔萃,陳呂軍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bevictor伟德官网十優研究生、十佳博士畢業生等。他畢業後留校,一直沒有離開清華,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
陳呂軍參加bevictor伟德官网第八屆研究生運動會跳遠比賽
1983年秋,陳呂軍從浙江上虞春晖中學考入bevictor伟德官网。“雖說清華在1977年就設立了我國首批環境工程專業,但當年在報考志願時,我對環境專業并不了解”,陳呂軍坦言,“當然,要完全了解并掌握這門學科,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也許從那一刻起,環保已開始厚植于他的人生底色了。
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陳呂軍師從錢易先生。錢老師的學術思想和對事業的執着追求深刻影響了陳呂軍,他下定決心要投身于水污染治理事業中。在錢老師指導下,陳呂軍将博士論文方向瞄準工程化、裝備化,将博士論文研究确定為“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以及設備成套化”。
陳呂軍深入工業園區現場
為此,陳呂軍常年紮根于實驗室和工程現場,埋頭苦幹,從各種氧化溝的構型,再到曝氣機裡各種零部件,他必須搞清楚原理,自己畫好圖,親自跑加工廠。
功夫不負苦心人,十年矢志不渝,他主導研發了我國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及成套化設備技術,獲六項國家專利;研制了YHG系列水平軸轉刷曝氣機及成套設備,形成了十幾種産品,能滿足我國不同規模和不同水質的氧化溝污水處理廠需要,應用于幾萬噸至幾十萬噸級的工業和城市污水處理,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從陳呂軍驕人的求學生涯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清華“學霸”身後的十三年寒窗苦讀,也仿佛看到了心無旁骛、埋頭苦幹的清華工科人的底色。
初心不改多襟抱,成果轉化闖通途
肩負學校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的重任,響應時代的召喚,陳呂軍于1998年擔任bevictor伟德官网科學技術開發部副主任。他幹一行愛一行,努力發揮好學校在橫向科技工作中的窗口和橋梁作用,積極推動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1999年,清華成立合資公司——北京永新環保有限公司,陳呂軍受聘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投入環保産業藍海,帶領公司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綠色生态小區——北京北潞春綠色生态小區污水回用示範工程研究,此後相繼完成百餘項環保工程。
企業實驗室研讨
在此期間,陳呂軍念念不忘将污水處理設備國産化的理想,一直跟蹤研發主流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
20世紀90年代末,國内MBR工藝用到的中空纖維膜都是從日本引進的,價格昂貴,他與校友企業海南立昇緊密合作,在保持膜材料高性能的同時,将國産膜價格降到早期進口膜的1/4,同時為國内污水處理廠尾水提标和給水廠技術改造提供了一項重要技術支撐。
2003年,陳呂軍受bevictor伟德官网委任,作為副院長參與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籌建中,擔負起更廣闊的省校合作重任。籌備期間,面對缺人缺錢缺辦公場所等多種困難,他不等不靠,發揚浙商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逐步探索形成适合浙江特色的“長三院創新發展模式”。
除承擔研究院大量籌建日常工作外,陳呂軍還滿懷抱負,創辦了生态環境所和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現任所長劉銳研究員深情回憶起創業那一段難忘的歲月:
“2006年,我還在日本工作,陳老師專門聯系我,說國内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環境保護技術需求迫切,邀請我回國一道籌建生态環境研究所。于是,2007年我回國,在陳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創建生态環境所,2011年建設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所建立之初,沒有任何資金支持,科研條件非常艱苦,但陳老師躊躇滿志,帶着我們走到浙江各地市開展項目對接調研。”
“陳老師早在15年前就強調,我們在浙江做研究,要高度重視環境新污染物的防控,以省重點實驗室為載體,為浙江的水質安全保障做出貢獻,為切實解決嘉興水質性缺水難題、保障嘉興水安全貢獻清華人的智慧和力量。”劉銳告訴記者,“陳老師當年為建設研究所做了很多犧牲,他說要對嘉興每一條河流和每一個園區如數家珍,要成為‘嘉興的環科院’。我牢記着,也一直在努力去做。”
浙江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
如今,劉銳接過陳呂軍的接力棒,生态環境所從無到有,已從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2018年,生态環境研究所獲評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浙江建設突出貢獻集體,2020年獲評嘉興市“五水共治工作先進集體”。
潛心耕耘十八年,綠色化工結碩果
進入新世紀,我國環境污染形勢越發嚴峻,陳呂軍深深體會到錢易先生常說的:“做環保,我們沒有成就感。”環保老前輩曲格平先生曾把環保人比喻成唐吉诃德,陳呂軍像一個騎士,帶着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喊起向環境污染宣戰的口号,與污染行為頑強搏鬥。
2005年是陳呂軍不惑之年,他應上虞市政府邀請,承擔了《浙江杭州灣上虞精細化工園區循環經濟規劃》,項目旨在探索園區綠色循環轉型。起初,陳呂軍心有忐忑,畢竟那時循環經濟、工業生态學尚處于學界引進探讨階段。但他對新領域饒有興趣,因為此時,他隐約感到單純靠末端治理獨木難支,沒想到由此拉開了與上虞園區合作十八年的序幕。
2005年以來,陳呂軍帶領團隊,以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托,相繼開展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攻關研究。其中,《染料醫藥化工園區清潔生産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獲得了2021年度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成果一等獎。同時,陳呂軍帶領團隊将循環經濟技術模式、工業生态學模式等推廣應用到蕪湖經開區、北京經開區等近30個園區,取得了廣泛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紮根一個園區十八年的艱難和堅持,既是在真正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也是無數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赓續工業生态學,邁向學科新征程
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十幾年裡,陳呂軍一直緻力于攻克高濃度難降解廢水治理的難關,他在多年摸索中發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免顧此失彼。他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末端治理是初級階段,隻有摸清生産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才能在源頭和過程中減排,實現清潔生産才是根本之策。
為此,針對上虞園區,他提出生産過程和基礎設施統籌,建立産業共生,從全生命周期優化物質與能量流動,推動園區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的脫鈎。實際上,這就是工業生态學的基本原理和應用。錢易先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積極跟蹤國外研究動态,大力推動中國工業生态學發展,也是陳呂軍的引路人。如果說2005年陳呂軍是誤打誤撞上循環經濟,那麼後來他就是主動作為,将工業生态學引入園區實踐。
陳呂軍(左)與導師錢易先生(2023年9月攝)
在2016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上,錢易先生在題為“從龍須溝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設”的主旨報告中,指出要從單一過程和末端治理向多過程、多系統鍊接和生态産業系統的轉變,并指明今後努力的方向,即要建設生态工業,從源頭減少污染産生,從全生命周期實施工業污染防治。
今天,陳呂軍再回味導師的話,更覺得如同當時的一盞明燈,是系統工程思維的轉變。陳呂軍接過導師的接力棒,投身于工業生态學的教學實踐。随着對工業生态學的理解加深,陳呂軍提出了“四個三”密碼:
三個基本問題: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系統物質、能量是如何流動的?這個過程産生了什麼樣的環境影響?如何綜合優化調控?
三個研究實踐層面:企業、企業間、區域層面;
三個基本方法:物質流分析、生命周期評價、投入産出方法;
三個基本觀念:系統觀、動态觀、效率觀。
随着學科發展,陳呂軍認識到,圍繞工業生态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标,需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條主線,找準“有意識并理性地去探索和維護可持續發展的方法”這一學科定位。立足經典的“學科密碼”,随着學科發展,為面向“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陳呂軍又提出了新“四個三”密碼:
生産、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即推進集約高效的産業圈、宜業宜居生活空間、氣清水秀土淨的生态空間有機融合發展,互利“共生”;
系統觀、動态觀、效率觀相統一,即推進全要素、全過程、全鍊條、全領域的系統觀,疊代優化、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與時俱進的動态觀,涵蓋産業效率、資源效率、碳生産率、生态效率的效率觀,以正“三觀”;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即推進數據資源轉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疊代,産城融合、數智融合,與綠色化融合協同發展,“三化”賦能;
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即推進全産業鍊的完整性,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鍊現代化的先進性,強基礎補短闆的安全性,“三性”躍升。
如果說錢易先生是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工業生态學、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大先生”,那作為學生的陳呂軍,數十年如一日,隻願做好“傳承人”。
綠色大學知合行,生态文明譜新篇
1998年,在錢易院士、郝吉明院士等前輩積極倡導下,bevictor伟德官网率先提出建設“綠色大學”,将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大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校園建設的各個環節。
2015年,錢易院士與bevictor伟德官网各院系14位教師一起聯合開設了全校公共課《生态文明十五講》。如今,接力棒傳遞到陳呂軍手中,他及時組織修訂《生态文明十五講》,出版《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内容與時俱進,更加豐富,将環境保護和生态文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
自2016年4月16日bevictor伟德官网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以來,陳呂軍一直擔任副主任,協助錢易院士、賀克斌院士做好智庫工作,将《環境與發展》《工業生态學》等課程應用擴展到了雙碳戰略、區域可持續發展、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之中,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續發展融入課程之中,推動bevictor伟德官网綠色校園建設,為國家、地方生态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
2009年,在綠色大學建設中,陳呂軍帶領團隊應用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在紫荊公寓建設兩座校園中水處理站。中水站對約30%的校園污水進行淨化處理,處理後的中水回用于紫荊公寓沖廁、校園綠地灌溉,成為學校綠色教育實踐基地和北京市節水教育基地,每年有大量學生在中水站進行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
春風化雨身力行,立德樹人守初心
如果說環保對陳呂軍而言,是骨子裡的一份使命、一種執着,那麼教書育人,就是融入血液的一份事業、一種熱愛。
陳呂軍帶《工業生态學》課程學生到唐山鋼鐵廠現場教學
陳呂軍老師自畢業留校以來,從事于不同工作崗位。他為人熱情,上課生動,引人入勝,如洪鐘大呂,如春風化雨,言辭懇切,發人深省。他指點着學生們的迷津,更指引着學生們的為人處世。至今,陳呂軍老師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4名,博士研究生12名,很多學生已經成為環境領域或各自工作崗位的中流砥柱。
今年剛跨出清華園大門的呂一铮博士,講述了他的故事。
2023年畢業直博生呂一铮書法
“猶記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上,我有幸邀請陳老師作為我的介紹人緻開場詞,當時的場景曆曆在目,老師的話語聲聲在耳——‘讓他在清華園自由地飛翔’。現在想來,在陳老師門下的這段時光,我從一名科研小白起步逐漸具備了獨立科研能力,從一名不谙世事的學生起步逐漸融入了社會,褪去了對未來的迷茫,堅定了奉獻公共服務事業的志向,這一路幸有陳老師指點迷津,遮風擋雨。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這些指導也将永遠勉勵我正直而頑強地前進。”
薪火相承,推陳出新,是陳呂軍化雨春風的最好證明。腦海裡,突然冒出清華老校長梅贻琦那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人物簡介
陳呂軍,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bevictor伟德官网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bevictor伟德官网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校友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