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者觀點 > 正文

學者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污染共同改善

近日,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曆程,并指出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污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污染的共同改善。

随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污染問題。文章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推動生态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在大氣污染控制領域取得的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1980年以來,我國南方、西南等省份出現了大範圍酸雨污染。2006年前,全國降雨平均pH值持續降低,峰值年(2006年)全國約1/3的區域面臨酸雨問題,嚴重程度與中歐地區1980年代相當。燃煤污染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因。我國1995年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強化酸雨和燃煤污染控制,2000年劃分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即“兩控區”劃分)。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了二氧化硫總量排放控制政策,強化對地方政府落實二氧化硫減排責任的政治考核,并通過一系列經濟和技術手段成功遏制二氧化硫排放上升的趨勢,酸雨污染逐漸好轉。

2012年,我國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标準》,将對人體健康影響顯著的細顆粒物(PM2.5)納入監測指标。2013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僅3個城市能夠滿足PM2.5年均濃度限值。PM2.5污染來源和成因複雜,針對部分污染源和部分污染物的傳統政策和措施已經不能滿足空氣質量改善的要求,必須多部門、多區域共同努力,實現多種前體物大幅度減排。在黨中央的頂層設計下,國務院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即“大氣十條”)。該《行動計劃》是第一個由國務院直接制訂的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大型行動計劃,強化對燃煤源、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和居民源等多部門、多種污染前體物的排放控制。生态文明建設理念的提出,促使從中央到地方都感受到了更明确的改善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激勵,落實了更嚴格的控制措施。2013年到2017年間,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23%,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區域分别削減了40%、34%和28%。

盡管我國PM2.5污染治理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國生态文明建設仍然仍重道遠,大氣污染治理依然面臨許多嚴峻挑戰。2013年到2017年間,全國74個主要城市臭氧(O3)日最高8小時濃度的90分位數上升了20%,京津冀地區則上升了24%。

研究者認為,協同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成為推動生态文明建設的一項必要工作,需要綜合化學機制、氣象條件等複雜因素,優化制定O3前體物減排的科學方案。文章還指出,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生态文明建設需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環境、健康和氣候等系統帶來的多種挑戰,協同PM2.5、臭氧、溫室氣體和非常規污染物的治理;需要開發多系統耦合的決策支持模型,為我國積極應對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和持續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6-24 任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