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bevictor伟德官网陳呂軍教授在《中國環境報》發表專版文章,指出了我國工業園區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中面臨的三大挑戰,并提出了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十大工程,展望了新時代工業園區建設的發展前景。
瞄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打好制造強國戰略的“基底”,工業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重任在身”。
對園區而言,減污降碳減什麼,如何減?控能控碳控什麼,孰先孰後?工業園區千園千面,差異較大,如何有序分類、卸下“高能耗”的“擔子”,搭上“碳中和”的“快車”,工業園區或可從十大工程着手,應對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諸多挑戰。
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大挑戰
一、系統觀全局觀動态觀亟待深化
綠色低碳循環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高質量發展就是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
污染控制方面,面對環境污染帶來的生态破壞問題,削減存量污染和控制增量污染統籌不夠,傳統污染物全面達标與新興污染綜合防控的雙重壓力,亟待從生态設計、全過程優化、生産者責任延伸等系統發力,防止污染負荷轉移。
落實雙碳戰略方面,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供給存在結構失衡。園區對碳達峰的内涵認識不統一,部分園區存在碳排放總量控制套“緊箍咒”的顧慮,也有部分園區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存在認識誤區。
減污降碳協同方面,園區物理邊界與管理邊界不統一,物質流能量流管理粗放,污染物排放種類多,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治污與減碳措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科學研究不足,減污降碳協同所需精細化數據基礎薄弱。
二、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
全國2543 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貢獻了50% 以上的工業産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的31%。我們研究發現,80%的工業園區物理邊界内兼有集中式能源和環境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呈現大少小多、三高特征。燃煤機組占比高達87%,且小機組多;50MW以下數量占比高達62%;基礎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平均高達75%。能源加工轉化效率及系統優化水平亟待提升。
針對典型化工園區長達15年的研究發現,化工企業及園區污染末端治理的成本已非常高,僅以2016年為例,園區年末端治理成本高達13億元,占産值2.3%;末端治理邊際效應銳減,2011年-2019年每單位經濟投入COD、氨氮的減排量分别下降43%和70%,末端治理難以為繼。
工業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間“能源—水—固體廢棄物”協同的産業共生體系薄弱,園區能源—環境系統亟待設計技術經濟可行、全生命周期環境友好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三、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亟待抓手落地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實踐中,擔子大多壓在園區。以長江經濟帶為例,園區對沿江各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工業貢獻大多超過所在省/市的一半,如江蘇省工業園區貢獻了50% 以上的地區生産總值,實現了60% 以上的固定資産投資。對園區而言,控能控碳哪個優先,如何來控,這是一個問題。實踐中都應該控,但實際上能源控什麼,碳控什麼,不同地域不同園區差異很大。以流程工業為主的園區,餘熱餘壓及化學反應熱回收較為普遍,能多碳少,應當以鼓勵用能為主。以離散型工業為主的園區,如汽車制造園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隐含在大量的零部件供應鍊上,終端企業能少碳少,應當以控制強度為主。園區千園千面,如何分類有序,宜控能則控能,宜控碳則控碳,是實踐中的重大挑戰。通過能、碳雙控科學落地,倒逼園區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命題。
十大工程厚植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底色
01 園區節能降碳增效工程
創新園區綜合能源管理。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推進園區能源系統整體優化,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增效工程,鼓勵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能—水統籌,強化節約、提效、開源,産業和能源結構雙優化雙清潔化,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優先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構建智慧管理平台,将智慧能源管理與園區安全、環保、能源等實現一體化、智慧化管理。
從“五個一”着力,推進園區碳達峰試點。園區碳達峰試點應從“五個一”着力:一是編制一套統一的工業園區碳排放核算指南,形成碳核算統計标準。二是繪制一張路線圖。要做好園區物質代謝、能量代謝、水代謝、碳代謝及價值流分析,研究制定園區碳達峰路線圖。三是搭建一個平台。試點園區要搭建碳排放信息統計監測平台。四是制定一套分類方法體系。從綠色發展水平、經濟規模、産業、碳排放等方面,對園區分級分類;從産業結構優化、生态産業鍊建設、能效提升、基礎設施等方面明确重點。五是樹立一批标杆。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内示範意義的碳達峰碳中和标杆園區。
着力提高園區碳生産率。結合園區特點,實施“以地定産、以産見碳、以碳優産”“不開倒車、不拖後腿、見賢思齊”24 字方略,做好園區碳達峰,關鍵是提高園區的碳生産率,即園區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産出的增加值。國發23号文“以提升資源産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标”,這為園區提高碳生産率指明了方向。未來碳排放量依然成為制約産業發展重要因素,碳排放成本将越來越高。園區在節能降碳的同時,需要加強延鍊擴鍊補鍊強鍊提高附加值,切實提高碳生産率。
02 園區數字化轉型工程
深刻理解園區數字化轉型内涵。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内涵是,在企業和園區層面,實現六要素人、機、料、法、環、測(5M1E)的數字化集成和智慧化應用。數字化集成,根本要義在于努力做到數據應收盡收、能收盡收、動靜兼收、虛實皆收。智慧化應用在數據海量歸集基礎上,面向服務管理決策設計應用場景,開發基于數據驅動的模型,持續更新,不斷疊代優化。
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引導園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園區管理和服務能力。推動各類數字化、智能化要素加快向園區集聚。探索發展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拟”産業園區,促進産業資源虛拟化集聚、平台化運營和網絡化協同,構建虛實結合的園區“産業化+數字化”新生态。
搶占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先機。充分發揮高新區、經開區等在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中重要承載體作用,積極引導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向園區集聚發展。統籌推進園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園區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進程,催生園區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完善數據中心産業生态體系,加強創新要素在園區集聚落地。建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率、水利用率、碳排放強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綜合評價體系,構建數據中心高效節能體系。主動突破我國東部數據中心土地、能源等資源約束瓶頸,積極發揮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優勢,實現“數據中心與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
03 園區循環化發展工程
推動産業循環式組合。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産、産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推進工業餘壓餘熱、廢水廢氣廢液的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推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産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綠色化。
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解析園區經濟活動中物質、能量的代謝動态演化過程及其環境影響,發現環境污染的源頭和成因,調控物質代謝,優化園區物質、能量和環境管理。實踐中,流程型工業為主的工業園區通過自下而上,理清多産品、多元素、多層級物質能量代謝的結構、路徑、過程等特征,定量揭示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提出靶向減污降碳調控措施,推動企業内、企業間、産業間物料閉路循環,并持續循環疊代優化。
突出抓好園區清潔生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模式創新,協同推進企業、行業、園區多層面多維度的清潔生産審核管理,重點針對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為主的存量企業和園區,從系統工程和全生命周期角度開展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清潔生産改造。
04 化工園區綠色安全工程
加強化工園區本質安全和智慧化管控全過程。持續加強環境和安全管理,提高化工生産本質安全水平。在規範管理的同時,識别工藝缺陷、設計殘留風險等内在風險,強化本質安全。我們針對國内典型化工園區提出:①化工企業建設标準化,着力推進生産體系密閉化、物料輸送管道化、危險工藝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②有毒有害原料準入控制和綠色工藝替代;③提高化工生産本質安全水平,對園區全部化學反應開展基于反應熱測量的安全性評價,指導日常管理;④建設智慧園區,提高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⑤推進環境風險責任保險制度。
強化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視角,加強化工園區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智能化發展頂層設計,建立化工園區“綠色+安全+循環”發展技術模式,通過生産過程—産業鍊接—基礎設施—安全環境協同,強化技術升級減少源頭污染,通過優化全過程管理減污降碳增效,實現化工園區綠色發展、本質安全和循環發展。
數據驅動全過程控制園區VOCs。園區管理部門和企業兩大實施主體協同發力。園區層面提升對VOCs排放評價、報警和溯源能力,企業層面在原料替代、儲運改造、設備優化、資源回收利用和末端治理升級等方面系統施策。嚴格惡臭物質入園管理,儲運和裝卸系統實現密閉化;提高工藝設備的集成自動化和密閉化水平;推廣蓄熱式氧化(RTO)等技術;運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生産工藝參數與VOCs排放濃度間的模型,實施科學精準防控。
05 園區可持續水管理工程
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園區水管理體系。建議從三 方面着力:其一,統籌“供(取)水—用水—廢水處理—排放—廢水再生回用—污水處理産生的有機廢氣治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等全過程;其二,構建産品—車間—企業—園區—周邊小流域多級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以及全過程污染控制體系;其三,在常規污染物防控的基礎上,加強對廢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
建設節水型工業園區。推動印染、造紙、食品等高耗水行業進一步向工業園區集聚發展,鼓勵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實現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推行廢水資源化利用。因勢利導推動工業園區與市政再生水生産運營單位合作,推廣示範優秀園區産城融合用水新模式,建立企業點對點串聯用水系統。鼓勵園區建設智慧水管理平台,優化供用水管理。加強非常規水源再生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點對點供水。建設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回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重點工程。
鼓勵工業企業加強計量軟硬件管理。推動企業配齊水、能、料三級計量監測設施,實現數據驅動精準管理;全面推行數字化智能化計量工作,建立實時數據驅動的智慧化物質流管理系統。設立水務經理,推動用水量大的企業配全三級計量設備,并适當超前配備數字化智能化儀表,逐步實現園區全覆蓋,并将實時用水情況接入園區智慧化管理平台,建立多源時間序列數據驅動的園區智慧化管理決策,做好園區水平衡管理。
06 工業污染協同治理工程
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做好熱、電、污水處理、中水、信息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高度重視園區地下管網系統整治,防止地下管網破損、污水進入地下水、地下水滲入管網等系列問題。因地制宜推進政府投資或政府組織多元投資建設“綠島”,共享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标排放。加強對工業廢水進入市政污水收集設施情況排查,應分則分,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闆。加強園區新型安全韌性基礎設施建設。
從園區入手強化重點流域海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處理好臨江瀕水園區—流域海域—幹支流和諧共生關系,持續推動沿流域海域一定範圍内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遷入園區,全面深入開展園區清潔生産,在生态敏感脆弱區布局的工業園區一園一策設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實現臨江瀕水園區排污口在線監測系統全覆蓋,建立特征污染因子指紋圖譜;園區清、雨、污分離,加強分質分類處理回用,減少入海入河排污量;開展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及治理技術開發應用,加強近海海域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
創新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把第三方服務打造成園區環境公共領域全科“環境醫院”或“環保管家”,包括決策與規劃咨詢、監督監測、運營維護、環境(政策)風險防範、培訓宣教等;确保園區企業達标入網(排放)及集中式治污設施達标排放;确保環境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排放穩定達标,掌握即時運行情況,及早發現環境(安全)隐患;發生污染時能及時找到源頭并短時間内采取切實有效的補救措施。
07 園區固廢脫鈎發展工程
加強工業園區無廢藍圖頂層設計。系統識别和把握園區全過程全域廢物管理中補短闆強弱項難點,科學剖析和把握産業持續減廢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深入理解和把握危廢“最小一公斤”“最後一公裡”服務複雜性。加強園區無廢藍圖規劃頂層設計,圍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處置、完善保障、激發公衆參與等關鍵環節,開展重點行業全過程全産業鍊減廢增效行動,推動園區經濟發展與固廢産生脫鈎。
區域協同建設高标準大型固廢循環園區。構建區域一體化的固廢管理系統,推進區域固廢聯防聯治。依托城市群協同推進高标準大型固廢循環園區建設,建設區域性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平台,推動城市資源循環基地建設。鼓勵重點城市群建設區域性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産業基地,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産業園區化、集聚化發展。
08 園區産業創新服務工程
依托園區建立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以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推進産業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推動研發制造機構與園區合作建立技術裝備創新基地。加強園區生産性服務業平台建設,強化技術研發、标準制修訂、測試評估、應用培訓、創業孵化等服務。
加強産融合作推動園區綠色發展。建立健全工業園區碳核算和綠色金融标準體系。構建園區碳核算方法、算法和數據庫體系,推動碳核算信息在金融系統應用,強化碳核算産融合作。推動運用數字技術開展碳核算,率先對綠色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等進行核算。選擇有條件的園區開展創新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試點,在綠色低碳園區審慎穩妥推動綠色金融試點。
園區管理能力創新與提升。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基本方法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之中,切實提升園區管理和服務能力。創新園區綠色服務供給模式,加強園區智庫建設,面向“雙碳”目标打造一批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台,面向企業、園區提供低碳規劃和低碳方案設計、低碳技術驗證和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服務。
09 區域流域産業園區協調發展工程
推廣優秀園區開發管理模式。積極總結凝練國家高新區、國家經開區綜合評價排名前列優秀園區的開發管理模式,以及自貿區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等制度創新成果,重點面向中小規模的省級園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園區,推廣先進經驗模式,推動更廣大園區提高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發達地區的園區探索産業用地混合利用模式。
共建省級産業合作園區。探索建立各類産業園區跨區域協同新機制,率先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推進共建省際産業合作園區,加強省際産業合作,有序推動産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産要素雙向流動,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激發園區在生态保護、生态補償、生态産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通過委托代管、合作共建、一區多園等模式整合、調整、優化現有小規模工業園區,高标準對标國家級園區的綠色管理要求,切實扭轉部分地區低小散園區圍城現象。
推動園區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重點針對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态退化地區等特殊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提升農業發展效益,加強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支持農産品加工産業園、農業高新區、特色農業産業園區等現代農業生态園區發展,鞏固并提升脫貧攻堅戰成果,積極推動園區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建設特色鮮明綠色物流園區。以交通幹線為紐帶,統籌串聯沿江、沿線城鎮、産業園區和物流園區,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通過配置完善的物流設施,整合産業園區,形成通道+園區新競争優勢;統籌交通樞紐與工業園區空間布局,發展多式聯運,因地制宜推進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内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推動園區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物流園區裝卸機械和運輸裝備實施“油改電、油改氣”工程。
10 中外合作綠色低碳園區建設工程
有序建設中外合作園區。推進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提高對外開放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發揮園區更大作用。以園區為媒,加強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通過中外合作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在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和高端制造能力的同時,推進國際産業雙向合作,實現互利共赢、共同發展。
有效拓展海外倉産業園區。鼓勵園區結合實際加快貿易數字化發展,有效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紮實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跨境電商優秀産業園區。發揮海外倉産業園區作為跨境電子商務的重要載體作用,實現一地備案、全國通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送達時效和售後服務水平。
藍圖已繪就 實幹向未來
2019年以來,我國相繼發布了50餘項與綠色低碳循環相關的政策文件,綜合分析,我們梳理出一系列與園區示範試點相關的行動或目标。“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一批園區示範試點包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節能環保示範園區,國家生态工業示範園區,綠色工業園區,廢水循環利用示範園區,工業廢水近零排放示範園區,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台,工業節水标杆園區,海水淡化示範工業園區,易地搬遷後續産業發展示範園區,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示範園區,全球領先的跨境電商産業園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行業産業轉移試點園區等。
藍圖已經繪就,園區是産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主陣地。各級各類園區要勇擔重擔,以排頭兵姿态和突擊隊擔當,扛起高質量發展大旗,将綠色低碳循環理念融入園區各項工作中,積極有為,善作善成,全面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國家高新區、國家經開區必須成為高質量發展“排頭兵”“領頭羊”“頂梁柱”。
展望未來,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工業園區對綠色發展的認識要更清晰,信念要更堅定,更高水平開放與更高層次創新要更上一層樓。在建設現代化強國征途上,工業園區要建設更多一流的高質量與綠色園區,要繪就更多美麗中國新華章。
作者簡介
陳呂軍,現任bevictor伟德官网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bevictor伟德官网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評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研究方向為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清潔生産技術、産業生态學等。長期緻力于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探索和研究,承擔過多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态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綠色園區等工業産業集聚區的綠色發展規劃和循環化改造項目,豐富了中國工業産業集群地區的綠色發展實踐範式和研究方法。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