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環境部、發展改革委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生态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提出長江保護修複主要目标,作出總體部署,為“十四五”長江生态環境保護提供了行動指南。《行動方案》強調以改善生态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高長江保護修複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明确加大科技支撐的保障措施,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切實推動解決長江保護修複面臨的突出生态環境問題。
一、聚焦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科技支撐保障力度
2018年,經國務院同意,生态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實施《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行動計劃》,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長江經濟帶11省(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突出重點,開展系列專項行動,推動解決了一大批老大難環境問題,長江生态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國控斷面水質已連續兩年全線達II類。盡管成效明顯,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長江保護修複還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長江沿線污染治理仍存在短闆,成效仍需鞏固。
《行動方案》在充分銜接“十三五”工作和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磷污染綜合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業污染防治、尾礦庫污染治理、推進錳污染綜合整治等任務開展持續攻堅。圍繞《行動方案》水環境綜合治理攻堅任務,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保障作用。一是探索構建磷污染全生命周期管控體系,加強磷礦資源開發管控;加強磷石膏庫污染防治技術攻關,提升磷石膏庫防滲建設和滲濾液回收技術水平。二是研究建立基于排污環境風險識别與評估的排污口分類分級技術,支撐建立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強化長江入河排污口精準治污。三是繼續以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為重點,研究建立園區水環境風險防控監管體系,開展初期雨水污染控制研究;構建工業園區工業廢水特征污染物監管體系,深入開展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運行、達标排放等情況分析,推動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四是圍繞防範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開展尾礦庫防滲設施與地下水污染風險識别診斷方法研究,構建尾礦庫地下水污染監測預警技術體系。五是以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區“錳三角”為重點,研究制定嚴于國家排放标準的錳行業地方污染物排放标準;開展錳渣資源化利用技術攻關,研究制訂錳渣利用技術标準,開發和推廣應用錳渣資源化利用先進适用技術裝備。
二、強化基礎性科技創新,突破重點難點技術瓶頸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重大專項在環境科技方面取得多項科研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等流域區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形成生态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支撐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然而,長江流域太湖、巢湖、滇池等重點湖泊藍藻水華态勢仍未根本扭轉,氮磷濃度偏高,水生态系統不平衡問題日益突顯;一些地方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問題突出,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汛期水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行動方案》針對長江保護修複難點問題強化攻堅,發揮科技攻關優勢,推進在汛期面源污染行政區域責任界定、重點湖泊生态系統失衡與水華爆發機理、水生态監測評價等方面實現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推動長江水生态環境保護從以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态、水環境等協同治理轉變。一是要開展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精準識别汛期濃度超标、大幅升高的斷面,為厘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二是強化湖庫藍藻水華防控技術創新應用,在湖濱帶、入湖河道、河網湖蕩等區域深入開展水生植被恢複技術研發,在湖區内開展水生植被恢複和食物鍊系統修複技術研發;深化機理研究,闡明地下水補給、污染負荷等特征,湖庫生态修複條件與生境阈值等,推動改善河湖生态環境和水域生态功能。三是開展長江重點水域水生态調查監測和評價,摸清水生态“家底”,精準診斷水生态退化病因,突破水生态保護難點,開展水生态考核關鍵指标内涵判定、監測技術、評價期望值等研究,支撐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機制。
三、激發生态環境科技創新活力,提高技術成果轉化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十三五”期間,生态環境部制定了《關于深化生态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大力推動生态環境科技管理放管服。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不斷創新,以“1+X”模式組建“國家長江生态環境保護修複聯合研究中心”,聯合了全國260多家優勢科研單位、5000名科研人員,形成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作攻關模式,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明顯成效。
《行動方案》提出完善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綠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政策措施,實施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态環境科技幫扶行動,引導有關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等要求。這為激發創新成果,推動長江生态環境保護修複邁上新台階提供了具體方向。一是要推進綠色技術融合創新,推動長江污染治理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如利用同位素技術識别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成因,利用環境DNA技術實現污染源的精準溯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長江流域生态環境智能監管能力,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途徑,提升科技服務效率。二是探索科技創新服務模式,充分用好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打破區域、行業壁壘,進一步發揮“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的科技服務,聚焦行業企業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三是加快推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不斷加強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推進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項目頂層設計和重大決策。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産業化等科技創新活動,制定相關政策激勵企業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創新。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長江生态環境保護修複聯合研究中心總體專家組組長 曲久輝
來源:生态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