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十年,韌性自然。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這不僅為缺水城市的規劃建設指明了方向,還為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提供了具體理論與方法。海綿城市曆經十年時間的創新實踐探索,在城市内澇、熱島效應、黑臭水體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環境、品質提升等方面成效初顯。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宣傳展示十年來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和智慧結晶,中國建設報社特此推出——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征集活動。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賈海峰、博士生印定坤受邀發表了觀點。
“海綿”助推人水城共融共生
賈海峰 印定坤
生态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内在要求,我國在借鑒發達國家現今雨水管理理念、傳承我國古代城鎮建設的人、水、城和諧統一的智慧基礎上,于2013年提出了“海綿城市”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水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體系。過去的十年以來,在中央财政和相關技術的支持下,我國先後開展30個試點城市、45個全域示範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基于本底自然生态空間條件、結合人工措施,最大限度發揮建築、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實現徑流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灰藍”融合,促進良性城市水循環
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不透水地表占比激增,嚴重幹擾了城市的水文循環、暴露了城市水問題風險。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區域排水、豎向特點,緻力于充分保護和發揮自然調蓄空間,通過營造微循環、疏通中循環、保護大循環,構建可持續的城市健康水循環,從而提升城市生态服務價值、韌性和宜居性。
針對當前普遍缺失的城市水文微循環,要充分發揮綠色源頭減排設施作用,通過體小量大的分散、生态源頭設施建設,營造局地水文微循環,構建健康活力的城市“毛細血管網”,應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以下的中小降雨事件,一方面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資源節約性,另一方面緩解城市排水管網排水壓力。
城市水文中循環是指灰綠過程控制措施,對建設源頭減排措施後仍存在排水壓力的管段,采取提升管網及泵站排水能力與控制低窪點豎向等灰色措施,完善城市排水體系,構建通暢的城市“靜脈”。
流域/城市水文大循環是指城市和流域大的水系格局、蓄排藍色空間,即通過城市雨水行洩通道疏通與調蓄公園建設,構建城市大排水系統,銜接城市防洪功能。通過綠灰藍措施協調統一,共同構建現代城市降雨徑流管理系統,形成城市健康的水循環,在緩解城市内澇的基礎上協同控制面源污染與合流制溢流污染,最大限度地發揮海綿效應。
聚焦效能提升,助力實現“雙碳”目标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标導向和需求導向。不同的區域、工程項目或廠站現狀潛在問題不同,不同城市、區域間不能一刀切完全照搬一套建設模式,需因地制宜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建設,逐個擊破問題,提升各個設施的效能。例如:針對不同河道整治項目實施“一河一策”,針對污水廠收集率低或進水BOD(生化需氧量)濃度低等問題實施“一廠一策”,針對内澇積水點實施“一點一策”,針對城市公園綠地實施“一園一策”等。在此基礎上,對共性問題和方案進行提煉總結,提出可複制可推廣的共性經驗、普适的技術方法,供同類項目借鑒。
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标。為服務我國的“雙碳”目标,各行各業均掀起綠色低碳轉型的浪潮,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建設低碳社會。海綿城市建設也要以實現“雙碳”目标為契機,開發綠色低碳和可持續新型工藝,挖掘碳減排潛力,達到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的目的。
海綿城市建設能夠通過分散式綠色基礎設施從源頭滞蓄徑流雨水,通過中途轉輸設施将雨水進行轉輸和利用,一方面不僅可以緩解城市雨水帶來的各種問題,還可大幅降低傳統排水系統建設和運行帶來的碳排放;另一方面,海綿城市建設中大量的綠色屋頂、雨水花園、下沉綠地、植被淺溝、濕地以及其他綠色系統可以為城市提供重要的碳彙。這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氣候變化,同時美化和改善生活環境,提供生态、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與傳統城市開發中完全依靠灰色基礎設施進行雨水控制相比,海綿城市建設能夠通過城市綠色系統中的直接固碳、化石燃料能源減排、建築節能降耗、徑流總量削減、徑流污染削減、雨水回用等過程實現碳減排。經測算,在一定條件下海綿城市建設後相較建設前每1平方公裡的區域平均碳削減總量為215.23噸。
明确責任主體,提升公衆滿意度
海綿城市建設是個涉及面衆多的系統工程,其最終受益者應該是公衆。要有序全域推廣海綿城市,就必須充分發揮不同利益相關方的主體責任。這些利益相關者有海綿城市建設的發起者、實施者和維護者。
國務院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重點是在政策的制定以及建設思路和方向選擇上起到指導作用。在明确國務院的指導方針後,各地方政府要協調各相關專業、部門逐步形成包含立項、規劃、設計、建設、驗收、評估等在内的全過程規範化海綿城市項目管理工作流程。同時,地方政府還應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模式,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規劃者、設計者和建設者也需要承擔起各自責任,在各自環節進行嚴謹的分析,按照相關标準對各種文件等進行嚴格把關,為建設環節提供指導。施工單位照圖施工是基礎,當施工過程中遇到存疑問題時,需要及時與設計方溝通,避免錯誤施工帶來的不良後果。海綿項目建設完成後,運維單位及公衆對設施進行合理的維護也成為海綿城市各類設施持續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因此,對于各海綿項目均需要明确運維責任主體,嚴格把控項目的運行維護管理工作,避免“建而不管”現象。
上述環節需要環環相扣,以整體提高海綿城市的建設水平。目前在多個城市,居住在海綿改造小區的公衆已經切實體驗到了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益處,但部分地區尚未取得成效。因此,需要發揮公衆的作用,提高公衆對海綿城市建設意義的認識,聽取公衆的寶貴意見,引導公衆共同參與方案設計、施工監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以更好地完善各地海綿城市全域推廣工作。此外,公衆滿意度調查應遵循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尤其注意調查樣本的數量及分布,保障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總結十年經驗,優化“海綿”實現路徑
十年來,我國海綿城市分批分期試點并進行全域推廣示範,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成效顯著。海綿城市建設轉變傳統治水思路,從單一治水項目,向水系統、水産業、水經濟統籌謀劃發展轉變。總結起來就是以“理水-治水-活水-融水-樂水”為建設路徑,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同時,也發現和總結了一些具體的問題和教訓。從長遠來看,在城市水系統管理方面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包含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會産生不同的環境和經濟影響或效益。為了給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需要從生命周期的角度對環境和經濟進行定量評估。近年來,在海綿城市實施階段雖已經積累了大量數據,而如何有效地組織、存儲和應用這些數據集,以評估城市徑流控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次,綠-灰-藍設施的耦合布局應根據當地需求,要因地制宜地通過科學合理多目标優化計算來确定。當前熱議的城市“韌性規劃”既強調城市抗風險水平的提升,也需要考慮為提升城市防洪抗澇風險水平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兼具經濟合理性及明顯綜合效果的城市抗澇韌性優化方案,需同時考慮不同設施布設的組合方式、布設比例、調控措施及其相應的成本效益,最終探索利益最大化的城市洪澇災害防治策略。目前,已有學者對綠或綠灰耦合設施的雨水徑流管理效能及機理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城市陸域、水域的水量交互及徑流控制響應過程有待進一步探究,尤其針對納入藍色設施的城市防洪抗澇韌性評價仍需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科學合理構建區域綠-灰-藍耦合系統,從而錨固流域-城市蓄排體系、提升區域内澇風險應對能力、保障水系水質穩定達标、提高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水平,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伴随城市發展,城市規劃屬于一個動态調整的過程。氣候變化導緻未來降雨條件的改變對海綿城市的長效運行提出挑戰,當下海綿城市建設應具備應對未來不确定性的能力,需量化遠期不确定條件對城市排水系統的綜合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從而系統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的适應性、長效性。
學者簡介:
賈海峰,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城市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城市徑流控制與海綿城市、城市水環境修複、環境模拟、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擔任國家重大水專項标志性成果責任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城市排水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國際水協聯合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國際城市流域管理常委會核心組成員。“中國建設智庫”專家。
印定坤,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及多個海綿試點城市、示範城市的技術咨詢工作,長期緻力于海綿城市建設、韌性城市建設、城市防洪排澇、水環境修複、環境模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發表SCI論文7篇、EI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相關科研成果曾獲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來源:5月25日《中國建設報·中國美麗城市》第38期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