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者觀點 > 正文

學者觀點

郝吉明院士: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大氣十條”的出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取得了可觀的效果,但目前形勢仍然嚴峻,仍需多方聯動、協同推進,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和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

undefined

9月,藍天下的上海外灘,遊客熙熙攘攘,黃浦江兩岸的地标建築盡收眼底。

出台“大氣十條”是以人為本

問: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6項常規污染物年評價濃度均值均已達标。您認為,該如何評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對我國大氣治理以及環境治理的意義?

答:“大氣十條”是我國第一個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目标的行動計劃,在過去總量控制策略的基礎上,通過倒逼污染物減排,讓人民群衆擁有獲得感,讓日常的藍天白雲、清潔空氣不再是奢侈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布以來,通過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建立“車—油—路”一體化機動車綜合控制體系等方式,我國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經過5年努力,“大氣十條”的目标全面實現,空氣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比如,北京2017年PM2.5濃度降為58微克/立方米,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PM2.5年均值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40%、34%和28%。02問:從科學角度看大氣污染的成因是什麼?

答:大氣污染形成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氣象是外因,排放是主因。根據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的數據,計算出大氣中PM2.5的來源以及各種源的貢獻率,貢獻率排在首位的是能源的利用。在“大氣十條”和《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文件中,均把能源的污染防治放在首位。因此,我國出台了更加嚴格的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标準,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也促進了煤電行業的健康發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體系。

問:後來打響的“藍天保衛戰”,治理思路有了哪些調整?

答: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始從末端治理方式轉變為全過程控制方式,将大氣質量改善和産業結構升級緊密關聯在一起,不但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還促進了相關産業的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是突出“四個重點”,即重點防控的污染因子是PM2.5重點區域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重點時段是秋冬季和初春,重點行業和領域是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領域。

在能源及其利用領域主要采取了如下舉措:一是優化能源、産業和交通結構,實行全國煤炭總量控制,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集中利用,加快清潔燃料替代,擴大無煤區範圍,推動農村能源清潔化等。二是實施國家減排行動計劃,啟動國家“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柴油機、非道路、船舶的大氣污染排放控制,開展柴油車超标排放專項治理等;推動鋼鐵行業的減排攻堅戰;深度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

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是難點和重點

問:當下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答:當前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挑戰:一是PM2.5防治剛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空氣質量管理進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二是能源、産業和交通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削減潛力仍然有待釋放;三是科技投入仍然有提升空間,應進一步堅持科技引領,依靠科技創新不斷開創環境保護新局面。

問:越到後面就越是難啃的硬骨頭,面對臭氧、揮發性有機物(VOCs)這些難題,需要如何發力?

答:确實如此,治理VOCs更難。因為它的來源更分散,包括機動車排放、汽油揮發、溶劑噴塗、工業排放等,點多面廣,不好控制。鑒于VOCs是臭氧和PM2.5等污染物的重要前體物,加強VOCs的排放控制對于推進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治具有重要意義。VOCs的排放管控也需要從重點排放行業入手,從源頭控制、污染物處理技術升級、加強監管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控制。此外,VOCs排放具有明顯的無組織特征,也需要針對這一特點進行管控。

問:除了能源行業,還有哪些行業值得關注?

答: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我國生态環境保護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态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空氣污染和減碳治理的切入口,還有包括天、地、空的交通運輸行業。過去20年,中國經曆了迅猛的機動化過程。機動車高速增長、高頻使用和高度聚集,道路交通已成為大城市最重要的PM2.5和臭氧污染來源,同時也是人為源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部門。因此,道路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實現“美麗中國”和“碳中和”目标的關鍵任務之一。

問:今年秋季以來,霧霾天氣占比有所回升,10月底北京又發布污染天氣預警,您認為冬天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挑戰有多大?

答:2023年的空氣質量水平相較于2022年大概率會有所反彈,因為過去幾年的情況太特殊了,各種社會活動強度減少,污染物總量下降。但與2019年相比,空氣質量不應該反彈。要在冬天做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确實挑戰很大,但也要有信心。在最初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時候,“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隻有“2+26”個試點城市,現在城市數量已經增加到50多個,并且都制定了冬季的大氣治理預案。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大部分城市把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說,冬季的大氣環境質量還是有保障的。

冬天最突出的大氣污染挑戰,主要還是PM2.5污染。要對以往的控制成果進行保持和鞏固,解決好散煤燃燒問題,還要對小鍋爐進行淘汰和升級。此外,“公轉水”“公轉鐵”既是解決重型柴油車污染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節能措施,需要下力氣推進。

6月,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藍天白雲,天氣晴好。

空氣改善和經濟發展可兼得

問:您覺得大氣治理需要從哪些層面創新?

答:大氣治理要有三大創新。一是理念創新,即明确大氣治理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而且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發展和轉型。二是路徑協同創新,即在實現“雙碳”目标以及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要做好時間、空間、行業等的多方協同。三是标準創新,正如前面所述,下一步要瞄準全球最佳的空氣質量水平,實現更為深度的大氣質量治理。

從标準角度,世界衛生組織的第一、二過渡階段标準分别為3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現在我國PM2.5污染物水平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過渡階段指導值的城市已經超過120個,具備了提升環境空氣質量标準的條件。從發展層面,我國的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PM2.5标準可以從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微克/立方米,這是與我國經濟水平匹配的環境質量,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第二階段目标。

問:人們起初擔心大氣治理會對經濟産生不利影響,您對此如何評價?

答:最終結果證明,“大氣十條”的實施對産業發展發揮了正向的作用,讓我們取得了空氣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赢。

以我國的燃煤發電行業為例,十年間,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清潔高效燃煤發電體系,電力行業并沒有因環保标準不斷嚴格而萎縮衰退,污染物排放也大大降低,這是産業的重大進步。

大氣污染防治不是隻為改善空氣,不顧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際上,綠色發展也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持續的資源、環境及生态系統的服務功能,并逐漸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環境質量影響脫鈎。

問:路徑協同創新的内涵該如何理解?

答:下一步解決空氣質量問題,主要是抓兩個協同:一是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治理,二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控制。

從系統角度來看,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個大舞台,不能光圍着煙囪轉,應該緻力于推動能源革命、交通運輸革命和産業革命,最終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态環境更美好。同時,環境保護需要人民群衆廣泛參與,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對生态環境的影響,以實際行動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您認為這對能源行業和環境保護意味着什麼?

答:碳排放雙控政策的主要控制對象是二氧化碳,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又直接關系到應對氣候變化,這樣就把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和氣候變化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環保永遠在路上。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的協同應對,對環境空氣質量管理制度和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未來,需要明确能源、經濟、污染與氣候的相互作用關系,形成氣候—污染雙重約束下的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路徑優化研究體系,進一步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良性互動,實現環境治理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共進。

來源:能源評論

Baidu
sogou